首页莱西青岛国内视频金融房产教育时尚美食美容健康旅游汽车副刊平安魅力工业环境民生媒体理论

《小味道》的“食”文化记忆

2019-05-08 09:34:44    来源:    编辑:

   《小味道》是一本谈家乡食物的书,用作者高维生的话说,他虽然离开故乡三十多年,但至今的饮食仍保持过去的习惯,这种饮食文化已融入身体中,不是轻易改变的。任何的食物,不是好吃和不好吃,这么简单的下结论。一道菜因为人的题名,成为经典菜,一个人遇到大地上的野菜,有了口耳相传的故事。食材经过情感的摩挲,炉中火焰的炽热,它们秘密的约定,创造新的美味,让吃者有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地方感”是一个依据,人类学家称地方菜为“小传统”,这个小字体现历史性,传统性,说明小背后的大文化。东北的饮食与地域不可分开,满族在这片土地上,狩猎、畜牧、捕鱼、采集和耕种,构成本民族的饮食特点。尤其是山野中生长的野菜,它不仅是美味,同时是养生和治病的食疗方法。随着关外的移民,各种文化的大交融,形成新的东北地区饮食文化。食物的多样性,折射出文化的复杂,它与地域生态有密切的联系。
  饮食人类学家萨顿所说的“食物的记忆”,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记忆,它是沉积于人们身体之中的。萨顿寻找出另一种感知,把饮食人类学带到新的高度。每一道菜都隐藏着不能告人的秘密,普通的食材,经过不同人的制作,倾注的情感不一样,其味道千变万化。菜文化的记忆,它不仅供人吃和品味,是跨越时空的另类历史。
  人类的吃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理的需求,却是形而上的驮载文化的品质,于是人们把它贯以美食。一个美字,多了一份浪漫的诗意。饮食唤起集体记忆,或者是个体的联想。
  每个菜的背后,有情感的节奏,悲欢离合的人生大戏,从中寻找到历史的踪迹,发现自己走的印迹。回味食物的经历,咂摸时间的滋味。菜犹如传记的主人,它的事迹材料摆放在面前。弹掉积落的尘埃,如何在记载的文字中,寻找一条蛛丝马迹,放在时间的显微镜下,发现漏掉的痕迹。循着这条线索,修复破坏的踪迹。
  高维生说,他是在祖母的鼓励下,学会擀饺子皮,在清贫的生活中,少年时学会做米饭,在后园种蔬菜。在全球消费一体化的当下,食物的文化贴上了商品的标志。今天只需要走进超市,推着购物车,速冻水饺,速冻包子,速冻饼,速冻馒头一应俱全。人们不再付出情感,享受人和食物的交流。一个快餐盒装的饭菜,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缺少人情味。吃只是一种行为,填饱肚子不饿,他们不会考虑食物从哪里来,和它们的文化背景。食物变成商品化的消费,“历史经验的口味”,也在适应市场的需求,消解原真的味道。
  在高维生眼里,他写下的文字,是记忆脉络的根须,扎在时间的土壤里,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举例说,前几年的一个初秋,他到敦化实地考察东牟山,这座山看上去不是奇峰险峻,更不是旅游的符号……一块石头,一段废弃的城墙,构成的不是想象的空间,而是真实的存在。坐在石材厂的大桌子前,文友们买来香水梨、西瓜、烧苞米。这些东西中,他喜爱烧苞米,小时候在姥姥家,清晨时分,去庄稼地摘新苞米。姥姥家落地灶不能烧煤,只烧木柈子。做好饭后,柈子烧出的炭火,正好烧苞米。早晨饭,经常吃烧苞米,喝一碗大米粥,吃蘸酱菜。烧苞米的香味,引诱他不顾场合,在怀旧中品尝起来……天黑透了,车子停在空场地上,已经辨不清远处的景物。他感受从东牟山吹来的风,听着农家乐边上溪水的流淌声,夜晚格外清脆。记忆中的食物和历史纠缠。
  高维生说,美食美酒以后,必得赋诗留念,这是中国传统文人的雅兴。正如李渔所说食也人传者,这是传神的总结,同时说明人与食物的关系。在饮食文化史上,有许多文人的影子,苏轼、李白、杜甫、袁枚、李渔,从古至今,可以排出长长的队伍。每一道菜有情感,有自己的个性,它展现不同的地域文化。家常便饭不是一句话说清的,从食中品出滋味,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回味一道菜,如同阅读记忆、经历、寻找,形成特殊空间,发生化学反应。我们不是为了纯粹的吃,而是在吃中,追溯它的精神价值所在。
大家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备案号: 鲁ICP备15020372号-1|鲁公网安备 37028502160105号Copyright 莱西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