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莱西青岛国内视频金融房产教育时尚美食美容健康旅游汽车副刊平安魅力工业环境民生媒体理论

“校园贷”市场“坑”多易上当

2016-10-11 10:08:39    来源:    编辑:
     日前,银监会等部委联合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相关地方性规范文件也已出台,这些制度能够有效督导“校园贷”健康成长么?满足大学生的消费信贷需求,应该秉持哪些原则?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校园金融”创新?
 
“校园贷”市场风生水起
 
  在南京读大学的刘静辛家中并不富裕,由于担任学生干部,刘静辛的社会活动不少,手机是“必需品”,她决定买部2000元左右的新手机。“手里没这笔钱,跟家里一次要这么多也不好意思,找同学借又碍于面子没法开口,我在传单上了解到校园贷这种形式,打算贷款买手机。”刘静辛对比了几个分期购物平台后,选定了名为“分期乐”的机构,她在网上注册了账号,然后在商品页面选择分期期数,确认还款日期和需要缴纳的费用。提交订单后,平台的高校经理找到刘静辛,审核了她的身份证和学生证,完成合同流程。以后,每月还款日前,刘静辛可以用手机直接还款。“各种贷款费用、利息差130多元,算了算,合理规划一下还款计划,对生活不会有太多影响。”
  除了互联网金融平台,不少大学生也选择电商平台的消费贷款服务。“买东西超出本月预算就会选择分期付款,手续费不算高。”陈玟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大二学生,有次她在淘宝上看中一件898元的裙子,可每月生活费只有固定的2000元。急于购买裙子又不希望影响正常生活支出,她选择了蚂蚁花呗分期付款,每个月156.39元,分6个月还清,算下来手续费不到41元。
  “操作挺方便。”陈玟说,系统会提前提醒还款,如果忘记了,对方从支付宝中自动扣取,不担心逾期。
  有些大学生即使手中资金充足,也会选择分期付款。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研一的李宣是个“分期达人”,小到水杯,大到数码电子产品,她都选择贷款消费。“先分期呗,自己的钱存起来,万一哪天有一大笔急需,比如报个培训班什么的,我也拿得出来。”
  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大学生除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外,还有电子产品、衣服鞋帽、饮食等其他消费需求,而且其中一些人收入来源多样,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超前,对消费贷款需求强烈,67%的大学生认同分期消费。
 
“套”深“坑”多易上当

快速成长的校园贷市场良莠不齐,风险隐患颇多。
   “有学生证、身份证就能办,几乎不审核就可以签订合同,30分钟到账!”多名大学生表示,校园贷容易得超出预期——大多数贷款平台只要求学生填写身份证、学生证、家长及老师的电话,少数平台要求学生上传手持证件的照片,作为身份验证。学生开通相关账户后,线上平台能在几分钟内划款到账,开展线下审核的最多3天也能完成签约流程。
  过度推广也为校园贷添“虚火”。曾担任苏州大学“口贷乐”校园代理的钟原,主要工作是发促销传单、审核借款学生信息,只要达成一项贷款,他就能拿到合同额3%的提成。“想赚钱,就得想各种办法动员更多人去贷款。”另一家校园贷平台的代理黄伟杰说,除了发传单,他还会带着小礼物敲学生宿舍门,“大学生面子薄,很多人收了小礼物后会贷款。”
  据记者调查,校园贷代理人到高校食堂发广告、去宿舍塞传单的情况非常普遍。许多代理人本身就是大学生,容易取得借款人信任。交际能力强或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常被邀请做校园代理,成为业务骨干。有报道称,一些平台鼓励还不起钱的学生,去做代理挣钱还款。
  许多机构平台故意设置陷阱,诱骗大学生上当——大多数网贷平台在宣传校园贷时,都宣称利息非常低。事实上,如果加上服务费、违约金、咨询费等,利息并不低。有的网贷平台通过设置繁琐的提前还款条件、逾期时故意不提醒等方式让学生支付高额滞纳金。有机构调查表明,一些校园贷的隐形年息高达70%。还有些机构暴力催收还款,导致借款学生出走、自杀,深陷个人征信危机等恶性事件。
  信息安全隐患也已成为违规校园贷孳生的另一毒瘤。许多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在申请校园贷的过程中信息被他人盗用。在福建读书的吴文娜之前为了帮同学“刷业绩”提供了自己的身份证、学生证信息以及一张本人手持证件的照片,没想到这些信息被人盗取,用于网贷平台借款,临毕业时,她莫名背上了6000多元贷款。
 
满足合理借贷需求,培养理性市场主体
 
  近日,银监会等部委联合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包括校园贷在内的网络借贷活动。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办法》,未来各机构主体在发放校园贷时,必须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并禁止过度宣传。“要对校园贷借款人进行资格认定,增加第二还款来源,督促平台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同时加强对学生合理消费观念的培育和引导。”这位负责人说。
  “大学生需要从大学时代开启征信、积累信用,树立信用意识,培养契约精神,参与诚信社会创建。”道口贷首席执行官罗川认为,校方应担起责任,对学生加强教育,并与金融机构主体和征信机构加强互动,将学生严重违约行为记入个人档案。“得让学生们脑子里有这根弦儿,虚假借款、不当消费、编造借贷用途理由等违约失信的‘污点’,对个人未来发展有不利影响。” (人民网)
 
大家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备案号: 鲁ICP备15020372号-1|鲁公网安备 37028502160105号Copyright 莱西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