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莱西青岛国内视频金融房产教育时尚美食美容健康旅游汽车副刊平安魅力工业环境民生媒体理论

关于姜山湿地周边可能是《汉书》九州九薮之奚养泽的调查

2018-05-17 15:03:08    来源:    编辑:
  调查姜山湿地周边是否为《汉书》九州九薮之奚养泽,对于挖掘莱西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历史文化地位、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奚(豯)养泽是古九州九薮之一
 
  “波撼岳阳城,气蒸云梦泽。”中国历史上有九州之说,九州各有一薮。
  东汉班固《汉书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记载:
  东南曰扬州:其山曰会稽,薮曰具区,川曰三江,浸曰五湖;其利金、锡、竹箭;民二男五女;畜宜鸟兽,谷宜稻。
  正南曰荆州:其山曰衡,薮曰云梦,川曰江、汉,浸曰颍、湛;其利丹、银、齿、革;民一男二女;畜及谷宜,与扬州同。
  河南曰豫州:其山曰华,薮曰圃田,川曰荥、洛,浸曰波、溠;其利林、漆、丝枲;民二男三女;畜宜六扰,其谷宜五种。
  正东曰青州:其山曰沂,薮曰孟诸,川曰淮、泗,浸曰沂、沭;其利蒲、鱼;民二男三女;其畜宜鸡、狗,谷宜稻、麦。
  河东曰兖州:其山曰岱,薮曰泰野,其川曰河、泲,浸曰卢、潍;其利蒲、鱼;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扰,谷宜四种。
  正西曰雍州:其山曰岳,薮日弦蒲,川曰泾、汭,其浸曰渭、洛;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畜宜牛、马,谷宜黍、稷。
  东北曰幽州:其山曰医无闾,薮曰豯养 ,川曰河、泲,浸曰菑、时;其利鱼、盐;民一男三女;畜宜四扰,谷宜三种。
  河内曰冀州:其山曰霍,薮曰扬纡,川曰漳,浸曰汾、潞;其利松、柏;民五男三女;畜宜牛、羊,谷宜黍、稷。
  正北曰并州:其山曰恒山,薮曰昭余祁,川曰虖池、呕夷,浸曰涞、易;其利布帛;民二男三女;畜宜五扰,谷宜五种。
  而保章氏掌天文,以星土辩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视吉凶。
  《周礼·夏官·职方氏》泽、薮并称,其对幽州的记载类似:“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其泽薮曰貕养。”
  《汉书·琅琊郡》记载:“平昌、长广,有莱山莱王祠,奚养泽在西,秦地图曰剧清池,幽州薮。有盐官。”
  《汉书》对同一表述的写法,既有“奚养泽”,又有“豯养泽”,为便于书写,文中非引用外,采用“奚养泽”的写法。
 
奚养泽的三种位置说法:莱阳城东北、五龙口北、姜山湿地周边
 
  有关官修的历史文献,对奚养泽的位置,大体有三种说法。
  莱阳城东北。《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谭其骧主编,1982年10月第1版)的第一册39—40页中《战国齐鲁宋》节选图幅标注“貕养泽”在莱阳城东北。
  五龙口北。在今莱阳城南,照旺庄镇西五龙村、东五龙村北的古柳街道、城厢街道、照旺庄镇、龙旺庄镇一带。民国《莱阳县志》(1935年版)卷一之一《疆域·古迹》记载:
  貕养泽,久湮。今县治南是其遗迹。考《禹贡》九泽,《尔雅》十薮,大陆、云梦亦非昔形,圃田、大野久已涸竭。盖沧海桑田,古今不同。居今稽古,必审度形势,以探求原迹,始可得其仿佛。若泥于薮为水聚,强以溪涧污潦当之,殊失先王疆理天下推表山泽之意。按《周官·职方》:东北曰幽州,其薮曰貕养。郑康成注:貕养在长广。《汉书·地理志》:长广本注,奚养泽在西,秦地图曰剧清池,幽州薮。清《一统志》、《方舆纪要》、《初志》俱云:长广在县东五十里。据此,则貕养泽在今县境内无疑。特原迹久湮,莫能确定所在,惟貕养著称。《职方》表为巨薮,度必浸淫汪洋,与大野、孟诸、圃田、具区等。以县境形势考之,县治南平衍低湿,山岭环抱,周可七八十里。县河漳河、九里河自北、荊河自西、昌水河自东来注之,濆涌浩瀚,会与五龙山下,南入五龙口(两山对峙如门),行山谷中,颇有龙门、三峡之势。俗呼为齐大夫河。意古时五龙口北形成盆地,诸水所汇潴为巨湖。而禹平水土,功及潍、淄,迤东地处僻陋,未遑疏导,故周置幽州,以泽志疆。至齐入战国始越沽、尤东辟,有大夫治此,凿山通流,泽水渐涸,遂成平畴。于是汉置挺治。迄今挺城一带,土性斥卤,色黑质黏,颇类湖底,附近陂塘断续,列如星宿,汉初遗迹犹显,故以泽记长广西境。唐宋后莫辨。考古者昧于陵谷变迁,率以无名沮泽当之。失其实矣。
  姜山湿地周边。《莱阳历史文化溯源》(2009年12月政协莱阳市委员会编)第18~19页《豯养泽和齐大夫河》除了记载豯养泽在五龙峡口以北处外,还记载:
  对于已经消失的豯养泽,文献资料无确切的位置记载,与之相关的地名变动也很大,因此豯养泽的位置问题,存有不同的观点。有人依据长广城位置多变的史实(长广地址另有一说,在县西南70里长清山东南,长广河西岸)推测:豯养泽也有可能在莱西南部的姜山镇一带。这里地势低洼,土地平阔,确实也像曾经有大泽的样子,这一说也值得深入研究。总之,豯养泽的确切位置在哪里至今仍是莱阳历史研究的一个谜案。
  另外,望城街道辇止头村《任氏谱书》(清光绪十九年)记有辇止头村“长堤春树、崒岵晓霁、石崖避暑、南楼观涨、石井清泉、平沙积雪”六景会合图,这其中提到豨养泽:石崖避暑,在村北里余,豨养泽与大姑河交汇之下,大约数顷,深亦数丈,南临石崖,高亦数仞,沿堤一带,古木郁葱。每至伏暑,赤日丽天,偶尔登临,觉风来水面,彻骨生凉。这一记载认可的豨养泽位置是今大沽河与潴河交汇之处。经实地考察,笔者认为大沽河和潴河为常年河流,加之周边地形等因素,此地不具备形成大泽的条件。此为民间说法,本文不做进一步考证。但此记载是奚养泽在莱西(莱阳)域内,且影响当地历史远久的又一佐证。
 
排除莱阳城东北说法的证据
 
  是“县治东北”,还是“县治南”呢,应是“县治南”。主要有以下佐证:
  一、作为严谨的学术著作,《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谭其骧坦言:“特别是古代的水道径流、湖泊形状等,更难做到正确复原。”中国古代历史地图绘制史上的里程碑是清代集舆地之学大成的杨守敬,在其门人协助下,于二十世纪初,编绘刊行的《历代舆地图》。用现代制图技术绘制详细而准确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摆上日程。1954年冬,以范文澜、吴晗为首,组成了“重编改绘杨守敬《历代舆地图》委员会”,简称“杨图委员会”。委员会所在地点、编绘人员多次变化,做了大量繁重的增补修订工作,终于在1973年完成编稿,交付地图印刷社制印。自1974年起,用中华地图学社名义,分八册陆续出版内部试行本。内部本发行后,在受到国内有关学术界热烈欢迎的同时,读者和编者也发现了它还存在着不少缺点和错误,有些是必须予以改正或增补的。现在的公开发行本,就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下,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央民族学院的有关同志,以内部本为基础,自1981年起用了一年多时间修改增补定稿,由地图出版社就原版修补制成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公开发行本主编谭其骧在《前言》中明确指出,公开本主要有两点不足,其中第二点是:古代城址有遗址保存到近现代,曾经考古、历史、地理学者调查考察过而写有报告公开发表或见于有关著作,我们得据以在今地图上正确定位的,只是极少数。极大多数城邑只能根据文献上“在某州县某方向若干里”一类记载定位,因为既没有现成的调查考察报告,又不可能付出大量时间去做这种工作,因此,图中的点线和历史上的实际位置有误差的肯定不在少数。特别是古代的水道径流、湖泊形状等,更难做到正确复原。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对《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的“貕养泽”位置应客观地对待,应以实地情况为准。
  二、从实际地理看,莱阳城东北主要是丘陵地貌。根据《莱阳市志·第二节丘陵》(2012年8月第2版第66页)记载:境内有海拔120—300米之间,切割深度小于100米的丘陵区816.0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7.04%……这样的地形在境内分布比较普遍,其中以榆科顶、西留、谭格庄、柏林庄、河洛、沐浴店、石河头、山前店、赤山、龙旺庄、万第、大夼、前淳于、岚子、团旺等乡镇所占面积比例较大。从该志中《莱阳市政区图》看,莱阳东北主要有榆科顶、沐浴店、河洛、龙旺庄等乡镇,多是丘陵区。这些区域内、也是莱阳市境内唯一的大型水库为山岭环围的沐浴水库,位于莱阳城北10公里处的沐浴村东北隅,1958年5月开工建设,1960年8月竣工,像一条长蛇,最高水位可达44米,总库容为18720万立方米,不可能是长草而水浅的泽薮。
  三、五龙口北是今莱阳境内唯一的洼地。《莱阳市志·第三节平原洼地》(2012年8月第2版第68页)记载了今莱阳市境内的唯一洼地:此种平原亦称洼地,分布于莱阳市北断层与五龙村断层之间。海拔30米左右,地面平坦,微向南倾斜,坡降0.3‰。有白龙河、蚬河、清水河、富水河、墨水河汇集其间,该平原为诸河流的一级阶地,堆积物厚度11~15米,具双重结构。这一位置即民国《莱阳县志》记载的 “县治南、五龙口北”的貕养泽地理位置。
  民国《莱阳县志》、《莱阳历史文化溯源》均由对当地历史、地理、文化有研究的学者编著,显然比《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者对当地情况更熟悉,他们显然不认可并排除了奚养泽在莱阳城东北这一说法。
 
支持及排斥五龙口北的证据
 
  奚养泽在五龙口北的说法,主要来源于民国《莱阳县志》。1933年修《莱阳县志》时,五龙口北已经是田野村庄稠密所在,修志者并没有直接证据说明此地是奚养泽。也是做了两个推测:一是以县境形势考之,推测战国前五龙峡口未开,五水汇聚成巨湖:县治南平衍低湿,山岭环抱,周可七八十里。县河漳河、九里河自北、荊河自西、昌水河自东来注之,濆涌浩瀚,会与五龙山下,南入五龙口(两山对峙如门),行山谷中,颇有龙门、三峡之势。俗呼为齐大夫河。意古时五龙口北形成盆地,诸水所汇潴为巨湖。二是推测战国后即成平畴:而禹平水土,功及潍、淄,迤东地处僻陋,未遑疏导,故周置幽州,以泽志疆。至齐入战国始越沽、尤东辟,有大夫治此,凿山通流,泽水渐涸,遂成平畴。于是汉置挺治。迄今挺城一带,土性斥卤,色黑质黏,颇类湖底,附近犹显,故以泽记长广西境。
  《莱阳历史文化溯源》对此作了通俗的解释:
  民国《莱阳县志》在编撰时,修志者曾对貕养泽做过仔细的考证,认为貕养泽在长广(海阳之发城)西,当在莱阳境内即五龙峡口以北处。在莱阳民间传说中,有齐大夫率莱人在五龙口处凿山开河疏导洪水的故事,也间接说明了五龙峡口以北曾是大泽。
  据此推测,秦代以前五龙峡口未开,其北面的貕养泽是一个巨大且清澈的湖泊,东、北、西三面数条大河倾注其中,水量充沛,一片汪洋,堪称泽国。齐大夫开河后,原来的湖水经疏导入海,貕养泽逐渐干涸,成了一片平展而肥沃的田野。如今的照旺庄、龙旺庄、古柳和城厢一带,依然保持着低洼平坦的地形,地下土质多细腻粘黑,类似湖底胶泥。照旺庄一带的大片油沙土,则成了栽植莱阳梨的绝佳土壤。
  五龙河水在五龙口汇聚以后,穿过群山,南行西折,浩浩荡荡奔流入海。其中五龙河口到众水村,又到牛百口村这一段,形成一个拐尺形。河两边山岭丛丛,崖脚处多有人工开凿的痕迹,这一段河流就被称为“齐大夫河”。“齐大夫河”是莱阳历史上一项泽被世代的伟大水利工程,传说在五龙山西端的山顶上还曾有过一座“齐大夫庙”。《史记》上有“齐威王三年(公元前284年)齐封其即墨大夫万家”的记载,此时莱阳属于齐国的即墨地,应该就是在这位齐大夫的管辖下。民间还有传说“齐大夫”是齐桓公时的宁戚之说法,似有附会之嫌。另外,根据史料中秦代有剧清池的说法判断,开辟五龙口的“齐大夫”还可能是秦汉间的齐人,这是一个历史疑问。
  这两大推测,被历史上的史实排斥:
  一、民国《莱阳县志》推测战国(即使是秦汉)后“遂成平畴”与东汉班固《汉书》记“奚养泽在西”时间上矛盾。东汉班固《汉书·琅琊郡》记载:平昌、长广,有莱山莱王祠,奚养泽在西,秦地图曰剧清池,幽州薮。班固(32年-92年),很显然,东汉时的奚养泽仍在长广西,秦时亦存在。
  二、民国《莱阳县志》推测奚养泽在五龙口北的位置与挺城、昌阳城遗迹在空间上矛盾。东汉班固《汉书》记奚养泽仍存在,空间位置就不可能是五龙口北、莱阳城南。挺城为西汉初年设置的县城,遗址在今莱阳市南3.5千米的古柳街道东、西古城一带。556年废。城市历史达七百余年。康熙《莱阳县志》卷之一《疆域志·古迹》记载:挺城在县南七里,汉属胶东国,东汉属北海国,晋属长广郡,南宋北魏因之。隋省入昌阳,遗址尚存。西晋元康八年(298年),昌阳城又北迁到了现在莱阳市照旺庄镇发坊村一带,因此地靠近富水河下游,屡遭洪水,曾反复增修。唐永徽元年(650年)昌阳城被河水彻底毁坏,向北搬迁12千米到了亭山下,即现在的莱阳老城处,仍称昌阳。五代十国时后唐庄宗李存勖在同光元年(923年),为避其祖“囯昌”名讳,将昌阳改为莱阳,此后城址再未迁移。发坊村与五龙村东西相隔仅有数千米,均在莱阳城南、五龙口北的区域内,从西汉初年一直到西晋元康八年(298年),此地存有县治古城了,何来大泽。

支持姜山湿地周边是奚养泽的证据
 
  从文献记载、地理形状、河流分布及变迁、村庄名称及分布等方面看,姜山湿地周边符合奚养泽的特征。
  一、在姜山湿地西南边,明朝双山村张梦鲤撰《莱阳修沽河堤碑记》记录双山里雨泽称平,夏秋不散,岁以为常。双山里周边比五龙北更接近沼泽的面貌。
  《莱阳修沽河堤碑记》落款为:万历戊子 巡抚顺天甘肃等处地方升任大理寺卿今予告 。邑人 张梦鲤 志
  其中记载:莱之水称为民害者,大都有三:曰五龙,曰双山,曰沽河。五龙者,五水夹县治而南十余里至五龙合,则穿山排谷,石崖斗错,盘纡逼仄,以入于海。暴涨陡发,斯泛滥横流,五龙迤北吕疃等十余村,举受淹没,数年间盖一遇焉。
  双山里距邑治之西百余里。其地四周高阜,中独洼下,若盂底状。即雨泽称平,而流潦归聚,经夏秋不散,双山菽粟业已荡然无存矣。岁以为常。一则疏凿难施,一则堤防莫及,非所谓限于天格于地,而人力无可奈何者乎?
  沽河者,大沽河也。源自招远发,经莱阳、平度、即墨、胶州之境,居人谓为七十二河,所灌注绵长二三百里,乃登莱一巨浸云。河流平衍,善泛为患。所赖古堤障水,近十余年冲决殆尽。
  张梦鲤的籍贯是今夏格庄镇双山村,位于今天姜山湿地的西南。从此文中可以看出:五龙迤北吕疃等十余村,举受淹没,数年间盖一遇焉。时间频率上是数年间一遇。双山里四周高阜,中独洼下,雨泽称平,夏秋不散,岁以为常。时间频率岁以为常。显然,双山里周边比五龙北更接近沼泽的面貌。
  二、在姜山湿地东边,姜山镇有泽口集等9个“泽口”村庄,各种志书记载“村西原系一大沼泽”。《山东省莱西县地名志》(1987年12月)记载了姜山镇泽口集村的村名来历:明初,宫氏由莱阳城东关迁来建村。村西原系一大沼泽,泽水以北河为吐口,东流注入五龙河,以此名村泽口。农历逢一、六赶集,故称泽口集。从泽口集村搬到于旺庄村的宫氏于清道光三年修的《宫氏祖谱》有类似的记载。
  三、清同治版《即墨县志》及本市有关文献记载的“姜山大洼”河流水系变迁情况,证明“泽口村西原系一大沼泽”是有历史依据和地形依据的。
  当年的“姜山大洼”,包括今我市的姜山、夏格庄、店埠镇东南部及即墨市与我市这几个镇交界的涝洼地带,面积很大,1958年开始到1976年结束,共三个阶段的“洼改”,我市境内整地总面积即达到10万亩。
  姜山大洼今属五沽河流域和五龙河流域。直到上世纪70年代修建幸福河,姜山镇东北部的水流主要从泽口村北入五龙河。
  《莱西母亲河——大沽河》等书记载,目前五沽河全长44千米,总流域面积648平方千米。其中莱西市境内长31.5千米,流域面积420平方千米。五沽河地处低洼,据岚西头(现属即墨市段泊岚镇)水文站1956—1989年资料记载,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669.5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184.4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6948.5万立方米。河道多年平均输沙率为1.79千克每秒,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5.67万吨,多年平均年侵蚀模数为106.88吨每平方千米。五沽河上游三面环丘,比降大,断面小,源高流急,土质瘠薄,汇水集中,易水土流失。中下游流域属洼区,皆为黑色粘土,土性粘重,持水性强。五沽河主要支流15条,莱西市境内有13条,为姜山大洼行洪排涝主要通道。五沽河过去堤防残缺不全,河槽狭窄,上大下小,局部宽仅20米左右,深为3.5—4.5米,易阻水壅水,尤其在与大沽河洪水相遇时,阻水更为严重,洪水宣泄不及,沿岸极易漫溢成灾,是历史上内涝频发主要原因。
  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五沽河即五道泊河,城北六十里,源于五道泊,北流三都河,转西经辛庄、庞家庄、赵戈庄、刘家庄入大沽河。五道泊即今即墨市牛齐埠、大官庄、段村一带,原为低洼蓄涝地带,清乾隆时知县尤淑孝主持开挖沟渠,引五道泊积水入沽河,使涝洼地百余顷变为良田。为纪念此事,遂取“五道泊”与“沽河”之首字组合为“五沽河”,河名源此。
  今五沽河徘徊于莱西、即墨两市交界西流,经莱西市姜山、夏格庄、店埠3镇,横贯市南境东西。市境内依次纳幸福河、夏东沟、狼埠沟、稻香河、淤沟等主要支流,于店埠镇韩家汇村西南汇入大沽河。
  建国后,人民政府结合姜山大洼系统治理,使水患减轻,五沽河河道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标准。1958年洼涝改造治理时,开始在姜山镇姜山村西北、五沽河小堤湾上修建堤湾水库,初为滞洪区。1972年烟台地区水利局编制了“五沽河防洪除涝治理工程规划”。1973年10月,莱西、即墨实施了五沽河治理工程,于1974年竣工,疏通河道21.9千米,筑堤21.9千米并对较大支流狼埠沟、庞家岚沟疏浚筑堤13.9千米,建涵闸32座,桥闸及其他建筑物13座。1974年,完成了堤湾水库大坝截渗工程。大坝系均质土坝,全长11.7千米,最大坝高6米,坝顶宽3米,坝顶高程40.00米。迎水坡为干砌石护砌,坡度1:2.7;背水坡为草皮护坡,坡度1:2.5。1977年经烟台地区专员公署批准堤湾水库升格为中型水库,总库容1720万立米,兴利库容460万方。1993年由山东省水利厅批准恢复为滞洪区管理。2003年报经山东省水利厅批复,复为中型水库管理。 水库控制流域面积73.5平方千米,形状近似长方形,流域内平原占80%,丘陵占20%。支流分布为多枝型,干流平均坡度1.09‰,多年平均降水量76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194毫米。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泄洪闸、放水洞组成。
  堤湾水库又名姜山湿地,是目前胶东半岛最大的内陆湿地,也是青岛市最大的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现总面积约2万亩,水域面积约1.6万亩。现已发现并确定植物282种、动物447种,其中有白天鹅、灰鹤、白鹭等20多种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
  姜山湿地距泽口村约有10公里。
  姜山湿地至泽口一线的北边,凤凰岭、冯北山、绕岭、前保驾山从高到低俯冲而下,这一带东西之水全部向南汇入姜山大洼,并且没有向北的泄洪渠道。堤沟(今称双桥西沟)源出望城街道冯北山南麓,修建堤湾水库和产芝水库三分干之前,堤沟水注入姜山大洼,姜山大洼水位高时向东沿今嵯阳河注入五龙河。修建产芝水库三分干之后,双桥西沟水可被关闭的闸门向西调剂入堤湾水库,也可沿三分干入嵯阳河。
  姜山湿地至泽口一线的南边,从虎埠岭村、姜山村(原名姜家山,村前有岭,地势高)至双山一线,为丘陵、平原、平洼交错地带,这一线的雨水向南注入五沽河,向北注入姜山湿地周边。有垛埠岭沟(前垛埠村、后垛埠村位于姜山镇驻地正东,垛埠岭沟发源于今北汽新能源青岛基地一带),其水向北流,后也汇入今嵯阳河。
  上述南北两线距离约有10公里,直到上世纪70年代,没有向南的泄洪渠道。幸福河(又称庞家岚沟)源出姜山湿地,上世纪70年代由人工开通,姜山湿地弃水沿幸福河经前庞家岚村逶迤西流,南泄入五沽河。
  姜山湿地以西、姜山镇与夏格庄镇交界区域,至今没有向西的泄洪渠道。
  姜山湿地到泽口范围,地势低洼,北、西、南过去都没有泄洪渠道,今嵯阳河是唯一的泄洪渠道。而且从《姜山镇河流分布图》等地图看,这一大片范围内只有孙岚庄村。而孙岚庄村是清末才由孙岚从本镇保驾山迁来建村。从周围村庄布局情况来看,这一大片范围内一直应没有村庄——自古以来就应该是沼泽地。沼泽是否连接延伸到南边的五沽河流两岸,不得而知。
  四、姜山湿地周边的土质特征符合。姜山湿地周边地势低洼,土地平阔,土性斥卤,色黑质黏,符合大泽土壤的特征。
  五、姜山湿地符合《汉书》记载“长广西”的地理位置。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和《莱西母亲河——大沽河》等记载: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立营陵后刘泽为琅琊王,辖长广县,长广县治设于今海阳发城。东汉建安年间(196—220年)即县置郡。汉琅琊郡长广县辖区包括今莱西、莱阳、海阳部分地区。今姜山湿地符合《汉书》记载“长广西”的地理位置。
  综合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奚养泽必定在莱西(莱阳)域内,而姜山湿地周边是莱西(莱阳)域内最符合奚养泽特征的地点:姜山湿地周边很可能是《汉书》九州九薮之奚养泽。此为笔者根据文献记载和地形地理的推断,尚无直接证据,尚需权威部门及有识之士进一步调查清楚。
 

 

大家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备案号: 鲁ICP备15020372号-1|鲁公网安备 37028502160105号Copyright 莱西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