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莱西青岛国内视频金融房产教育时尚美食美容健康旅游汽车副刊平安魅力工业环境民生媒体理论

村里建起草莓学院 催生103个草莓大棚,年收入过千万元

2019-02-19 13:18:05    来源:    编辑:

  寒冬腊月里,一颗颗草莓在温室里鲜翠欲滴,温暖的土壤给足了它们生长的活力。村民们穿梭其中将成熟的果实采摘下来,卖给前来采购的批发商,绿色与红色交织成收获的喜悦,带给村民无限力量……眼前的这一幕发生在济宁市任城区唐口街道大流店村,这个以种植草莓远近闻名的村庄,草莓种植年收入1200万元。

  2月1日,大流店村党支部书记张美珠自豪地说,“高品质、口感好”不仅让大流店草莓畅销无阻,而且还载誉满满,在前不久举办的第17届中国(建德)草莓文化旅游节上,大流店村参选的“白雪公主”和“章姬”两个草莓品种分获金奖和优秀奖。张美珠掏出手机给村里的草莓种植户张德朋打了个电话,并告诉记者,参赛的“章姬”出自张德朋的大棚。
  正忙着接待采摘游客的张德朋见到记者就打开了话匣子:“高品质、口感好的草莓可不易得,需要不断地学习,多亏了村里建起草莓学院,专家们定期来村里讲课。”张德朋边说边用手指向村南边,那是村里为了尝试草莓育苗而建起的育苗基地,在基地的一隅有一处20余平方米的小木屋,墙体上标有“草莓学院”几个大字。
  张美珠说,2016年10月村里建起了“草莓学院”,初衷是邀请专家们来给村里的草莓种植户作定期培训,将草莓种植技术吃透,以此带动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做大草莓产业,形成规模效应。目前,草莓学院聘请了青岛农业大学、济宁农广校等专业院校的技术人员来给农户上课,从施肥、喷药、下果到防治等过程,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帮农户实地“把脉开方”,每月固定授课两次。
  “种草莓讲究技术,一开始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张德朋是草莓学院的第一批学生,当兵出身的张德朋退伍后当过煤矿工人。张美珠有了在村里发展草莓产业的想法后,就找到张德朋,鼓励他回乡创业。
  就这样,2016年5月,张德朋承包了村里的3个大棚。当年9月22日,他将9000株苗子栽种好,“可半个月后发现,部分苗子蔫了,根部没有发出新根。”和张德朋一起承包大棚的另外几户村民也遇到了同样情况,他们这下可慌了,找到张美珠询问,张美珠之前从未碰到过这种问题,既纳闷又焦急。就在村民百思不得其解之时,10月中旬,在曲阜有着40多年草莓种植经验的技术员孔祥里来到草莓学院,张美珠带头询问“死棵”的问题,孔祥里来到张德朋的草莓大棚,建议村里建水泵站,及时抽出多余的水。2017年9月份下苗后,张德朋的草莓没有再出现“死棵”现象。
专业人才下村讲课,不仅传播种植知识和经验,还解决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张德朋时时记得青岛农业大学姜卓俊教授的教诲,“姜教授每次来都嘱咐大家一定不要使用膨大剂,要施用有机肥,绿色有机才能永葆大流店村草莓的金字招牌。”但购买有机肥的成本着实高昂。张德朋说,每半个月要施用一次冲施肥和养根肥,而每次一亩地要花费200元。草莓学院的专家来村里讲课时,村民们普遍提到了这个问题,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雷家军建议村民用大豆自行发酵EM菌,加上红糖等原料,制成有机肥使用,这样发酵一次仅200元成本,一次的量够4个大棚同时使用。
  草莓学院把专家定期请进村,使人才和乡村振兴事业无缝对接。在专家们的出谋划策下,现在大流店村的草莓大棚已经发展到103个,不仅与经销商合作批量回收草莓,还将草莓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下一步村里还打算发展草莓干、草莓酱、草莓茶等深加工产品。
                                               (大众日报)
大家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备案号: 鲁ICP备15020372号-1|鲁公网安备 37028502160105号Copyright 莱西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