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莱西青岛国内视频金融房产教育时尚美食美容健康旅游汽车副刊平安魅力工业环境民生媒体理论

奚养泽有关史料辨析

2018-06-07 09:55:15    来源:    编辑:
  奚养泽也写作豨养泽,是古代九州泽薮之一,随着沧桑变迁,其地理位置虽有记载但并不确切具体,以至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认真梳理相关史料,追踪寻迹,努力探索历史的本来面貌,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发展变化的规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奚养泽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其山曰医无闾,薮曰豯养 ,川曰河、泲,浸曰菑、时;其利鱼、盐;民一男三女;畜宜四扰,谷宜三种。”《周礼》是一部关于周代官制的著作,作者、成书年代以及内容的真实性都有争议。后来考古发现,其记载的许多内容都与出土的金文相符,真实性是比较高的,多数人认为其成书于东周至战国期间。书中在谈到“职方氏”的职能“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时,大概是出于介绍九州地图的需要,列举了各州的山川地形和人口物产。根据其所列举的山川位置,可知周朝时的幽州大致包括现代辽宁、河北、山东的环渤海地区。豨养泽是幽州最大的湖泊沼泽。书中同时列举的泽薮还有扬州的具区、荆州的云梦、豫州的圃田、青州的望诸、兖州的大野、雍州弦蒲、冀州的杨纡、并州的昭余祁。其中具区泽即太湖,至今仍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面积两千多平方公里;云梦泽则包括现在的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以及湖北境内的大片古沼泽地;大野泽即巨野泽,现在虽已湮没,唐代时犹记载“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其余的也多可考证,现已淤积为大面积的平原田野。由此可见,奚养泽作为九州泽薮之一,当时必然是大面积的湖泊沼泽。
  班固的《汉书·地理志》明确指出奚养泽在长广西。《汉书·地理志》在记述周代九州的山川地形和人口物产时基本沿袭了《周礼·夏官·职方氏》的记载,但在具体介绍汉代行政区划时,在《(徐州)琅琊郡》条下称:“长广,有莱山莱王祠,奚养泽在西,秦地图曰剧清池,幽州薮。”这是关于琅琊郡下属长广县的介绍,其中包括了奚养泽的大量信息。第一,奚养泽就是原来的幽州薮,不过现在划归了徐州琅琊郡;第二,奚养泽的具体位置在长广境内偏西;第三,奚养泽在秦朝地图中曾称为剧清池;第四,长广境内有莱山莱王祠。其实这些记述的背后还隐藏着第五条信息,即到班固写作《汉书》的东汉时代奚养泽仍然存在。否则班固不可能对其名称变化、具体位置以及政区隶属关系的改变作出如此详尽的说明。
  《汉书·地理志》的这些信息为追寻奚养泽的踪迹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根据长广境内有莱山莱王祠的记载,可以确定汉代长广应包括现在的莱阳市一带。由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莱阳县的地域包括了现在的莱阳、莱西两市的全部,海阳市的大部以及牟平市的一部,所以历代有关奚养泽的考证探讨记载多与莱阳县有关。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奚养泽在长广西已无歧义,但是其具体地点并不明确,再加上奚养泽演变过程并无记载,使得追寻这一古代巨泽的踪迹也成为历史谜题,曾有许多人都为此进行过探索。概括起来,大体有四种说法。
  第一,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在莱阳城“西北四十里”。《元和郡县志》是唐宪宗时曾任宰相的李吉甫所撰,是古代地理典籍中保留下来的最古的一部,对全国各地的地理沿革、山川、物产都有简要的叙述。其中在《莱州·昌阳》条中记载“奚养泽在县西北四十里”。这里所说的“县”即指昌阳县城也是现在的莱阳城区。因为昌阳县城是唐高宗永徽初年创建的,到李吉甫所处的时代已经历时一百多年,而且李吉甫在书中标明昌阳“西北至州一百九十九里”,与现在莱阳至莱州的距离大致相符。不过莱阳城区“西北四十里”为莱西市河头店镇,基本属于丘陵地区,虽然其间也有一些小的盆地,但都面积狭小,不足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巨泽。再向西即为大沽河道,历史上也无大面积积水的记载或痕迹,在大沽河上修建产芝水库更是1958年的事情,与李吉甫所处年代相去甚远。可能正是由于与当地的地理实况不符,《元和郡县志》的这一记载虽然出现较早,但并未引起后世的认可与重视。民国期间编撰的《莱阳县志》在《疆域·考辩》条中更是明确批评附会这种思路把个别淀湾说成奚养泽,“是皆昧于陵谷变迁,而强于半亩方塘一潭积水求之”。
  第二,宋代《太平寰宇记》在《莱州·莱阳》条中谈到“长广县西有奚养泽”时说:“故城在今县东五十里,有莱王山祠,奚养泽在西也。”《太平寰宇记》是宋太宗时乐史编著的地理总志,记述了宋初的全国政区建置,资料较以前的志书更为详尽。其中这里所说的“故城”是指汉代的长广县城,“今县”指宋代的莱阳县治也是现在的莱阳城区。这里记述的内容实际上还是转抄于《汉书·地理志》,但是说法却有一些微妙的变化。《汉书·地理志》只是在介绍长广县时笼统地说“奚养泽在西”,没有具体说到长广城及其与奚养泽的关系,给人们留下了较大的想象余地。而在这里则是在具体介绍长广故城离莱阳城五十里的时候,顺便介绍“奚养泽在西也”。这种看似变化不大的叙述顺序的改变,却是将奚养泽与长广故城紧密联系到一起,给人留下奚养泽就在长广故城西侧附近,也是离莱阳城区五十里的印象。大概正是受到《太平寰宇记》这一说法的影响,清代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解释幽州“泽薮曰豨养”时,直接就断定“汉长广故城及豨养泽并在今山东登州莱阳县东五十里”。康熙版《莱阳县志·疆域志》也说豨养泽“在县东五十里”。上世纪八十年代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将奚养泽或剧清池标注在莱阳城区以东偏北的位置,似乎也认同《周礼正义》的说法。但是这些记述和标识都是与事实不符的,因为莱阳城区东北方向与栖霞市交界,接近山东半岛丘陵主峰,多是山地,虽然丘陵间也有河谷与盆地,但都范围狭小,即使积水也不足成为洋洋大泽。民国版《莱阳县志·疆域·考辩》也同样批评有人以为“县东北有苇塘方八九顷,深不可测”就是奚养泽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其“不称一州之大泽”。
  第三,清代辇止头村《任氏谱书》记载在辇止头村北。辇止头村位于莱西城区西南六公里,现属莱西市望城街道,清代属莱阳县长清乡望城社。任氏家族是明朝初年由莱阳城忠正坊迁来。光绪中期任肇英等人主持续修的《任氏谱书》在介绍本村地理位置时称“北距姑水不过里许,其东北二里余为豨养泽与大姑河交汇之处”,并附有《村势山水六景会合之图》。在附图中大沽河道由东而来,到辇止头村北时与另一条北来的河道交汇,共同向西而去,这条北来的河道即被标为“豨养沟入大沽处”。初看这张地图就会发现大沽河道标记与现实不符。图中的大沽河道现在称为洙河,奚养泽来水通道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大沽河道。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差别,是反映了大沽河道的历史变迁。大沽河与洙河都是在莱西市北半部由北向南流,大沽河在西洙河在东,洙河在莱西城区东南折向西南,然后与大沽河汇合,大沽河也于汇合后折向西南,再与小沽河汇合。大沽河与洙河汇合处原在辇止头以东的寨南村西,后来寨南村以北的大沽河道淤塞,大沽河遂改道由辇止头村北南下重回故道。民国版《莱阳县志·疆域·河流》在介绍大沽河与洙河关系时对此有明确说明“故道由五区白玉庄前东南经炉上寨南村西会潴河,清咸丰间与今道分流,于格庄等八村变为洲地,光绪间故道渐涸,遂并今道”。按照这一记载,辇止头以北的现有大沽河道历史上可能仅是低洼地区,清代后期大沽河先是由此分流,继而占为河流主道。《任氏谱书》正是正确地记载了大沽河改道以前的情况,即在辇止头以北有一片沼泽或水泊,称为奚养泽。这是莱阳莱西地区唯一将奚养泽作为实际地名的记载,但由于缺乏其他资料的佐证,还很难确定这一记载是否正确。不过,根据《任氏谱书》所述的位置,这个被称为奚养泽的区域大约包括从白玉庄至辇止头的大沽河道两岸以及其南部西侧刁家埠一带的洼地。这一地带低洼易积水是无疑的,但是同样规模相对狭小,难以称为大泽。
  第四,民国版《莱阳县志》认为遗址在莱阳城南。1935年莱阳县长梁秉锟主持重修的《莱阳县志》在《疆域·古迹》条中称“豨养泽久湮今县治南是其遗迹”。在根据史料确认豨养泽在“今县境内无疑”并“必浸淫汪洋”的前提下“以县境形势考之”,推断“古时五龙口北形成盆地,诸水所汇潴为巨湖”,“故周置幽州以泽志疆”,“至齐入战国,始越沽尤东辟,有大夫治此,凿山通流,泽水渐涸,遂成平畴,于是汉置挺治”,“汉初遗迹犹显,故以泽记长广西境”。《莱阳县志》在历史问题考证上既重视史料记载又不拘泥于书本,注意考察实际情况,从方法上讲是科学的。但是得出的结论却是有瑕疵的,根源在于在肯定经齐大夫治理“遂成平畴”的同时,凭空假设“汉初遗迹犹显”,作为《汉书》记为“长广西”的“故”。这段话看似顺理成章,但是却偷换了概念,即将《汉书》对于豨养泽的记载转换成了对豨养泽“遗迹”的记载。细考《汉书·地理志》关于九州泽薮的记载,就会发现这种偷换是不符合《汉书·地理志》原意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汉书·地理志》对于具区、云梦、孟诸、大野、弦蒲、奚养、昭余祁七泽都有记述,不仅指出其原来所代表的州,汉代所处的县及其方位,而且对于奚养泽曾经称为“剧清池”、昭余祁泽已经改称“九泽”都有所交待,可见是根据实际情况记录的,如果奚养泽已经湮没仅存遗迹,一定会有所记述。对于圃田、扬纡两泽《汉书·地理志》均未提及,倒很可能已经湮没不再存在,所以也不再记载。由于这种“莱阳城南”说漏洞明显,不能自圆其说,近年来又有人对其中的“齐大夫”进行新的解释,否认其为战国时期人,将其“凿山通流”的时间挪到汉初。对于历史疑问进行新的探索是必要的,其间也应该有更为丰富的想象,但是必须尊重历史,有真凭实据。这种“移齐至汉”的说法恰恰没有任何依据。不仅如此,而且还与汉代即在“县南七里”设挺城的事实相抵触。汉代设置挺城位置确有记载,是在莱阳城区以南七里的古城村,大约就在莱阳城南所谓豨养泽的中心区域附近。如果豨养泽是汉初才凿山排泄积水,很难想象会在这样一处沼泽地中设立县城,不是技术上办不到,而是没有这种必要。如果强要这样建设,岂不是太荒唐。其实不是古人们做事荒唐,而是我们现在一些人的想法过于荒诞,以至于一个漏洞没有补上又制造出新的漏洞,仍然无法自圆其说。
  总之,史籍中的上述四种说法虽然都有一定的依据和道理,但也都有瑕疵或自身矛盾,难以确立。不过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应该从这些历史记载着手,采取辩证求实的态度,紧密结合所涉及地区的地理特点,继续深入探讨。
 
 
  《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对于长广来说,“奚养泽在西”。另据有关史料记载,汉代的长广县(郡)城即在今天海阳市的发城。“长广西”无论其含义是指长广县的西境还是长广城的西方,都指向现在莱阳、莱西两市以及海阳、即墨两市的部分区域。在这个范围及其周围,当时设有琅琊郡的皋虞县在今即墨市的东皋虞,不其县在今青岛市区的城阳,胶东国的壮武县在今即墨市的蓝村,即墨县在今平度市的朱毛,邹卢县在今莱西市的古城里,挺县在今莱阳城南古城村。相比之下,这些县治所围绕的莱阳、莱西南部以及海阳西部、即墨北部区域,东西约二百里南北约一百五十里,没有任何城邑。周边各县的边界在这个区域是如何划分的,我们现在不得而知,所以也无法判断奚养泽在长广县内的具体位置。但是,在如此广阔的地域内没有形成较大的居民点,较周边地区显得格外空旷,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说明这一带在当时尚不适合大量人口安居。特别其中的西部地段,基本都是平原,尚且不适合于居住,积水为害恐怕是最为合理的解释。
  另外,综合考察胶东半岛的地理环境,这里最有可能曾经存在大面积的沼泽湖泊。胶东半岛为丘陵地区,被称为胶东半岛屋脊的昆嵛山脉横亘在栖霞一带,四周海拔逐渐降低,由于整个半岛南北距离不宽,所以大部分地区南北流向的河流都不长,周围平原以及盆地面积也都偏狭小。只有其西部丘陵逐渐降低,南北距离加宽,才显现出较长的河流以及较大面积的平地,其中不乏低洼之处。原莱阳县的范围就在昆嵛山脉南侧偏西的区域,这也可能接近古长广县的地域。在这个区域中,莱西市所属的姜山、夏格庄、店埠三镇以及南侧的即墨市西北部地区地形具有大面积低洼的特点,最有可能在历史上呈现湖泊沼泽的状态,直到现在仍有一部分被称为姜山湿地。与莱阳城南、辇止头村北等曾经被记录为或推断为奚养泽的区域相比,这里地势更低,低洼面积更大,更具备成为大泽的自然条件。如果莱阳城南、辇止头村北等地曾经积潦成湖的话,同时期的姜山湿地及其周围一定会水面更大,积水更深,更符合大泽的特征。莱阳城南、辇止头村北作为湖泊与这里相比,只能算是边角沼泽。即使莱阳城南、辇止头村北等地已经淤积开垦成为农田,这里仍然是沼泽洼涝地区。史籍中对此也多有记述。
  《尔雅》与《周礼》一样,也是儒家经典之一,实际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大约成书于战国至汉初之间,可以说与《周礼》以及《汉书》的成书时间比较接近,或者相去不远。其中解释“十薮”为“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杨纡,宋有孟诸,楚有云梦,吴越之间有具区,齐有海隅,燕有昭余祁,郑有圃田,周有焦护”。对于《周礼》与《汉书》中的“九州泽薮”基本都提到了,但是对于位于山东半岛的幽州薮奚养泽却没有提及,反而另说到了“齐有海隅”。“海隅”即是海边的意思,并非一个专用地名。“齐有海隅”很可能就是对奚养泽的另一种说法,因为“幽州”、“齐”和“徐州琅琊郡长广县”这三个在不同时间上使用的地理词汇,在空间上是可以指向同一地点的。特别是姜山湿地及其周围的低洼地带可以沿大沽河向胶州湾延伸,从宏观上看将其称为“海隅”也是恰当的。因为从姜山湿地到大沽河入海口有近百里之遥,如此广大的沼泽即使没有湖泊,也是不能仅仅被视为海边滩涂的,将其列入“十薮”之中也是合理的。薮的本意是“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泽”,东汉许慎在《说文》中直接将薮解释为“大泽也”。
  康熙版《莱阳县志·艺文志》载有明朝中期曾任大理寺卿的张梦鲤的《莱阳县修沽河堤碑记》,文中称“莱之水称为民害者大都有三”,其中可分为两类,一类包括五龙河与大沽河水漫堤横溢两项,另一类则是双山积水成涝。双山实际并不是山,而是张梦鲤家乡的村名,位于姜山湿地南侧不远。因此张梦鲤对于这一灾情了解颇深,记述颇详:“双山里距邑治之西百余里,其地四周高阜中独洼下,若盂底状,即雨泽称平而流潦归聚,经夏秋不散,双山菽粟业已荡然无存矣,岁以为常。”还特别强调由于离大沽河不远,双山一带的水患也与大沽河水的漫溢有很大关系。这段记述说明,双山一带亦即姜山湿地及其周围由于本身地势低洼再加上受大沽河水灌注的影响,直到明朝中期仍然处于“经夏秋不散”的季节湖状态。
  这种状况实际上一直持续到近现代。新中国成立后,姜山湿地及其周围低洼积水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成为影响生产发展人民安居的重大社会问题,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注。1957年莱西县成立涝洼改造委员会,组织省地县三级水利技术人员对姜山大洼进行了详尽的勘测,查明洪涝成灾原因,制定治理规划,连续数年利用冬季组织上万名民工进行治理。1971年又重新成立治理姜山洼领导小组,连续制定两个为期三年的治理规划,坚持不懈地予以治理。特别是1973年根据烟台地委的指示成立治理五沽河工程指挥部,组织两万多民工历时8个月与即墨县联合对五沽河进行疏浚。经过这些持续的大规模治理,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都得到极大改善,洪涝灾害基本消除,但仍然有十余平方公里保留了沼泽湿地的状态。
 
 
  综合这些情况,我们大体可以推测姜山湿地及其周边地区很可能就是古奚养泽所在位置。第一,这里是胶东地区面积最大的低洼地带,虽经数千年的淤积开垦,至今仍有部分地域为沼泽湿地;第二,这个位置符合《汉书·地理志》关于奚养泽规模及位置的记载,并且可以说是唯一符合记载的。当然,要判断姜山湿地及其周边地区是否是奚养泽,不是仅仅靠史料论证就可以确定的。查证史料只能给我们指出探讨的方向,而真正弄清楚这里是否是古代的大泽,起码还有两项工作要做。一是要弄清楚当地的土质地层是否符合湖底沉积的特点,二是要弄清楚这里的地形是否能够维持大面积的湖泊沼泽。只有这两项因素都得到肯定的支持,才可以讨论这里是否就是曾经的奚养泽。
 
 
2018年6月5日
大家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备案号: 鲁ICP备15020372号-1|鲁公网安备 37028502160105号Copyright 莱西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