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莱西青岛国内视频金融房产教育时尚美食美容健康旅游汽车副刊平安魅力工业环境民生媒体理论

从民间“非遗”到舌尖上的艺术品——胶东首家花饽饽文化博物馆开馆纳客

2019-01-09 13:45:16    来源:    编辑:

  □莱西市情/莱西新闻/莱西新闻网

  记者 刘亚男 高欢欢
  花饽饽亦称“花馍”“面塑”“民间面花”。在胶东一带,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满月、百岁、婚礼、寿礼等重要场合都会出现“大花饽饽”的身影。既好吃又好看的花饽饽,成为世世代代胶东人的记忆。日前,在花饽饽历史悠久的水集街道办事处,胶东第一家花饽饽文化博物馆落成并开馆纳客。
  走进博物馆,不同时期小麦种植的生产工具、馒头制作工具和花饽饽文化的资料、史料跃入眼帘,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再现、图片文字说明等让参观者重拾尘封的记忆和情感。作为“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花饽饽与百姓的衣食住行相关联,与民众的生活习俗、民间信仰、审美情趣相依附,并且它能够较为真实、全面地反映出社会的民生、民情。建设以花饽饽为主题的博物馆,对展现历史,教育后人,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指导意义。
  “馆内珍藏实物368件,现有不同风格的面塑作品50余件。很多博物馆、艺术馆大多以收藏物品、让人观赏为主,而胶东花饽饽文化博物馆则更加注重体验性,可谓是‘活’着的博物馆。”在投资兴建博物馆的青岛喜我我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迟金艳的引导下,记者在现场看到,不仅石碾、石磨、石臼等农具可以现场操作使用,而且馒头的各种制作模具也是应有尽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在馆内的教学体验区学习,从和面、揉面到塑型,孩子们乐此不疲,尤其是对各种花鸟草虫、飞禽走兽十分着迷。开馆当天,邀请了来自平度、莱州、文登等地的艺人前来表演。迟金艳说:“能把大家组织起来,共同发展、共同传承,是我最大的心愿。”
  谈起为何对花饽饽情有独钟,迟金艳对记者打开了话匣子。原来,她对花饽饽的痴迷源自于儿时对姥姥的“崇拜”。在迟金艳记忆中,姥姥是一位心灵手巧的慈祥老人,做出来的花饽饽是四里八乡出了名的。据母亲说,姥姥家祖上几代都是做花饽饽的,在胶东一带颇有名气,她家的花饽饽曾经是祭海节、山会、庙会等盛会中祭品的“特供”。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姥姥每次给她做解馋的“花饽饽”,她都被那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花色所吸引,舍不得吃。从那时起,她便萌生了以后要做“花饽饽”的梦想。
  2016年,迟金艳毅然离开了待遇丰厚得心应手的建筑行业,通过考察青岛、威海、烟台等地的民间作坊和加工企业,取众家之长,注册了“喜我我”品牌,正式开起了自己的生产车间,迈出了经营的第一步。2018年她又投资打造了胶东首家以花饽饽为主题的文化博物馆。
  在迟金艳看来,传承固然重要,但创新更有必要。随着人们对健康和文化的更高要求,迟金艳与高校的专家教授一道研究改进了花饽饽的用料和配方。在原料上拒绝任何添加,采用劲道的上等面粉,配以山鸡蛋、蜂蜜等特殊原料,扑鼻的麦香咬一口就能粘住嘴巴。在工艺上,传承纯手工和老手艺,老面引子发酵、人工捏做造型,大铁锅蒸制。在创意上,每一个馒头都有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而且喜我我创意团队奇思妙想的程度可以给客人完成“私人定制”,想做什么都可以现场创意设计。看着博物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迟金艳告诉记者:“下一步,公司将继续与高校合作,成立花饽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花饽饽花样创意研究中心和健康养生研究中心,让花饽饽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为千家万户提供舌尖上美味的‘艺术品’。”
大家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备案号: 鲁ICP备15020372号-1|鲁公网安备 37028502160105号Copyright 莱西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