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莱西青岛国内视频金融房产教育时尚美食美容健康旅游汽车副刊平安魅力工业环境民生媒体理论

“三大动力”牵引换道超车

2018-06-05 10:52:26    来源:    编辑:

   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我市采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等服务举措,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绿色崛起的重要内容,变革逐渐带来积极影响,呈现出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生态环境变“美”等新气象。

 
  观念就像火车头,引领企业走上革故鼎新的正确轨道——通过宣传引导、加强培训、政策倒逼等措施,使“主动转”成为思想新常态
 
  转型升级首先要转的是思想和观念。“头脑风暴”和观念变革,更为隐形却更为关键。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带动下,引导企业家主动转成为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担当。
  每年的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企业家,都把听取市委书记讲话和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参加分组座谈、提出建议和提案作为重要的内容,这种“充电”甚至为企业以后的发展找到了出路。2017年4月,全市工业振兴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全力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新思路,奏响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创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集结号”。2018年2月23日,我市组织收听收看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会议,市发改局随后精心组织了4期稿件在《莱西市情》上对新旧动能转换作了深入解读。市发改局、市科工信局举办了工程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启动培训会,切实提高我市工程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积极性和成功率。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举措,新闻媒体加大了对相关政策和转型升级典型的宣传,给社会各界灌输了“不转不行,早转早受益”的理念。
  青岛雅典娜酒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初子超对于山东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以及新旧动能转换的报道都认真阅读,他说:“加入政协、工商联等组织,通过会议多方了解国家方针政策、市场信息,我们对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咬紧牙关转向绿色发展有了更深刻、更直接的认识。”他跟随青岛市工商联和青岛市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到东南亚国家进行考察,在柬埔寨建起半成品工厂,利用当地“木材质优”和“劳动力价廉”两方面优势,提高了国内成品的竞争力,国内工厂通过引进技术,生产出保存红酒30天不氧化的酒柜样品。
  既要明白转型升级的意义和政策,又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毅力。我市认真执行关于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政策,对落后产能真关真停。我市摸底排查化工企业206家,其中化工生产企业85家,现停产整顿39家,永久关停8家,15家企业变更或退出化工行业,搬迁或计划搬迁3家,正在注销1家,排污总量减少50%以上。一方面抓政策倒逼,一方面抓服务引导。市化专办积极为企业解读评级评价标准,邀请专家对全市化工企业按照“四评级一评价”标准进行预评级,市环保局、市安监局等有关部门深入企业讲解有关政策,引导企业进行设备和技术升级。目前,全市有凯源祥、瀚生、奥迪斯等十余家企业通过技改转型升级。
  倒逼的不光是企业,还有政府。化工园区需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否则一律暂停审批和核准其增加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位于南墅镇的石墨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内1/3石墨加工企业的涉水项目全部停产。市委市政府投资3亿元,引进石墨污水零排放和资源化利用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项目完工后,日处理污水能力达4000吨,能够为园区内石墨企业的涉水项目进行废水处理,处理达标的中水再全部循环回企业使用,全程零排放、无污染,形成绿色循环的环保产业链条。

科技就像向心力,保证企业弯道超车不失控——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人才支撑战略,以企业为主体、多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激发出转型升级的活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调整充实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市委组织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协同推进的人才工作格局。全市共集聚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培养和引进“千人计划”专家17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4人,培养科技创业家31人,2017年,共引进博士23人、硕士180人。
  科技创新是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义。市委市政府通过出台扶持政策、破解企业技改资金不足问题、组织实施开展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融资服务、加强科研机构的合作与引进搭建平台等措施,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得到进一步加快。2016年以来,我市共有31个项目获得国家立项,扶持资金1600万元;58个项目获青岛市立项,扶持资金1786万元;确立莱西市级科技发展计划190项,扶持资金1759万元;通过开展融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资金20多亿元。全市中小企业与大专院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00多个,实现产业化项目10多个。2017年,实现技术交易合同额1.69亿元。
企业是转型升级的基本主体,政府引导和扶持,使企业增强了创新的内生动力,并呈现出各具特色、不拘一格的产学研融合模式。
  付工资模式。泰星石墨制品有限公司与青岛理工大学的教授建立雇佣关系,并合作研发出超薄石墨散热膜,厚度仅0.01mm,比国家标准要求的0.02mm还要薄。随着国家煤改电政策的逐步推行,泰星公司迅速研发利用石墨材料的远红外发热保健产品,成功申报专利9项,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石墨烯远红外护腰、护膝、石墨烯电发热膜产品的开拓发展,使公司年利润从过去500万元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1500万元。
  入股模式。海氏海诺注册公司,采取海诺出资+科研人才技术入股+社会资本的形式,科研人才技术入股占到10%至50%的股份,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占股比例高于30%。研发硬件海诺兜底,研发人员生活海诺保障并发给工资,研发成果海诺推广。这极大提升了海诺的创新能力,研发的百余个新产品中透明质酸三高膳食、促干细胞生长因子、石墨烯安全套等6个尖端技术产品属国内首创或国际领先。
  付费研发模式。道一空优投入3000余万元,采取付费研发方式,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同研发光催化除甲醛技术的应用、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共同研究膜制氧技术的应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海研究站共同攻克空优产品消音降噪技术、中国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共同承担“海军舰船艇密闭环境重金属污染电子净化系统”的研究应用、中船重工701和708设计所共同承担“舰艇用舱室大气环境支持系统”的研究应用……成功研制出了世界首创无噪声、无管道、不占用室内空间的“无管道空气优化”系统,仅此项发明就获得了7项国家发明专利。
  技术置换模式。青岛华腾石墨科技有限公司球形石墨生产线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主要应用于电池的负极材料。2016年开始,该公司转型做市场需求量更大的人造石墨锂电负极材料。负极材料包覆技术是华腾石墨欠缺的,人造石墨的技术优势又被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看重。“技术置换、互利共赢”促成两家企业长期合作。上海杉杉的技术团队入驻华腾石墨,帮助完成负极材料包覆,生产出的负极材料再全部卖给上海杉杉。2017年,上海杉杉的订单达7000多吨,今年,增加订单达到3万吨。
  孵化器模式。目前我市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成为成果转化主阵地。新建莱创空间、东方嘉禾孵化器等众创空间、科技孵化载体24家,成为企业孵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聚集体。目前,各园区现有在孵企业100多家,产学研合作项目数量达到50多个。针对九联集团养殖大棚用能由煤改成天然气后成本增加3倍的情况,中科院青能所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攻关,目前已经制定出用鸡粪发酵产生沼气代替天然气的技改方案,预计每个养鸡棚每年节省成本100多万元。
  模式不一而足,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轰轰烈烈的转型升级大潮正在莱西企业中激荡,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呼之欲出……
 
  共享就像油门,加速度保证了企业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园区共享集聚紧密型产业圈、人才共享催生企业裂变扩张、链条共享壮大了利益共同体

  当下流行的共享经济,代表性的是互联网平台这种发展的新模式,本质是共同获得经济红利,而我市的企业转型升级自觉地融入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产城一体、错位竞争、特色发展不仅是我市城镇布局的重要遵循,而且日益与产业布局、区域企业转型升级紧密相连,发挥了规划引领、产业配套的聚集作用,“配套设施完善、功能定位明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新能源汽车、碳材料、绿色建筑等产业集聚区正在加速形成。青岛石墨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内企业集聚带来产品互补,降低物流成本,稳控产品质量。百佳创想公司生产的石墨烯分散剂可以与德通纳米、德安新碳等石墨烯企业合作;百兴石墨等企业的膨胀石墨可以供应给德通纳米、泰星科技等企业,作为制备石墨烯、石墨纸的原材料。园区从基础设施配套到企业互为补充的集聚发展,已吸引入驻园区的石墨生产企业达18家,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1家,青岛市重点项目4家,为园区发展带来新“烯”望。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与人才共享成为一些民营企业的选项。和海氏海诺利益共享的科技人才达到20名,以他们研发的具有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支撑,投资建起海氏海诺优益加口腔护理制品有限公司、海氏海诺倍适威医疗用品(青岛)有限公司等7家子公司,生产的7大系列130多种新产品成为海氏海诺集团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去年7个子公司的年产值占集团公司总产值的41%。另外,与海氏海诺联合投资建企业的年轻人有19名,建企业9家。海诺采取“股本+”的形式,共吸引社会资本1.2亿元,参与海诺子公司建设。
  与高端人才共享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规模,与上下游产业链条上的客户也要共享,才能使链条更粗更壮更紧密,企业的规模和利润更高。今年,万福集团综合运用物联网、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手段进行养殖模式的创新。节能环保猪舍建设具备饲养环境自动调节、精准饲喂与分级管理、清洁生产和粪污资源化利用于一体的功能。传统猪舍管理人员每人仅能管理20头猪,而节能环保猪舍三四个人就能管理2600多头猪,带动了养殖模式的突破。今年,万福主攻母猪繁育技术,并由传统的自繁自养、全进全出模式,转为母猪养殖、仔猪放养的模式,确保养殖户每头猪200-260元的收益。目前,已带动莱西、平度等地建设标准化、现代化生猪专业育肥场20余处,可增加万福集团10万头生猪屠宰量,并为畜禽养殖户搭建平台,共享畜禽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所带来的红利。
  绿色崛起是莱西高歌猛进的主旋律,企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由之路,政府搭平台,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齐心协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传奇。
大家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备案号: 鲁ICP备15020372号-1|鲁公网安备 37028502160105号Copyright 莱西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