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莱西青岛国内视频金融房产教育时尚美食美容健康旅游汽车副刊平安魅力工业环境民生媒体理论

领头雁 带头干 东白石山村:“乡村振兴”村更美民更富

2018-07-18 10:16:38    来源:    编辑: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目标总要求。在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的进程中,日庄镇东白石山村从发展农业产业、美化人居环境、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入手,大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营造良好文明风尚,把村庄建设成为文明和谐的精神沃土、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东白石山村位于日庄镇驻地东北3公里处,全村共有206户,516人,党员26名,耕地面积964亩。近年来,东白石山村在抓经济建设、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等部署要求,绘出乡村振兴新面貌。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600元。
  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东白石山村喜获多项荣誉。去年获得了中央文明委颁发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奖牌,还曾获得“山东省文明村镇”“青岛市经济百强村”“青岛市十佳文明村”等多项称号。
 
 
党建引领推动产业振兴
 
  “全国文明村镇”这个“含金量”十足的荣誉来之不易,这其中少不了村党支部的努力以及所有党员的参与。东白石山村是一个薄地、离镇驻地远、经济落后的村庄,孙永建走马上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下定决心要在其位、谋其政。为此,上任第一件事,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深入群众做调研、外出学习取经验,带领村“两委”干部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第一要务,结合村庄的实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
  首先是在种植业调整上下功夫。村“两委”根据村庄的地理条件、资源情况,改变传统农作物种植模式,带领种植户到寿光等地学习先进大棚种植技术,带动村民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扶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村民大力支持。每建一个高效大棚,村集体给予补贴1000元,并聘请农业专家现场讲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目前,全村共发展高效大棚43个,建设优质葡萄园260余亩、苹果园150余亩、大梨200余亩、瓜菜大棚60余个,人均收入从每年3000元涨到16000元,有了高效农业作支撑,村民有活干、有钱挣,收入翻着番儿地往上涨。
  “群众要致富,干部是靠山。”作为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奔小康的领头人,村党支部书记自身的致富能力非常关键。孙永建立足村情,围绕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作文章,带领群众闯市场奔小康,他要求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学技术、结对子、联帮扶,每名党员干部负责联系2-3户贫困户。说破嘴皮子,不如做出好样子。孙永建自己掏钱试验奶牛养殖,在他的帮助和带动下,通过自己的奶牛养殖场,先后给村里10名没有手艺、离不开家的村民安排了工作岗位。功夫不负有心人,终日地劳累奔波,辐射带动群众致富,带动20余户群众加快发展养殖产业,生猪存栏3000头、养殖奶牛530多头、占地100亩的畜牧养殖小区建成,户均年收入8万元。
  然而随着奶牛养殖户的逐年增加,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村里的奶牛养殖户分散,养殖水平普遍偏低,造成牲畜死亡率高,产奶效率低,安全性差,经济效益不显著。孙永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率领村干部经过多次调研、考察、论证,认为必须要转变奶牛养殖方式,改变过去一家一户散养的方式,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推进奶牛“退户进区”,创新牲畜集中托养新路子,让村庄奶牛养殖业走上小规模集中饲养道路。先后投资了400余万元,高标准建立了2处规模化奶牛养殖小区,养殖奶牛800余头,将包括5家贫困户在内的20余名养殖户,集中到养殖区统一管理。目前,日产鲜奶达10吨左右,户均年可增加收入5万余元。
  记者在青岛燕妮奶牛专业养殖合作社看到:有的奶牛正在听着音乐沐浴着阳光,懒懒散散地趴着;有的奶牛在特定的运动场所,来来回回地在山坡上爬上爬下做着健身运动;有的奶牛则吃饱喝足地躺在松软的细沙床上休息……为了让奶牛们心情愉快、多做运动多产奶、产好奶,它们此时正在享受着现代化的“社区”生活。为推动村庄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村“两委”通过“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成立了“燕妮”“汇泉涌”2个奶牛专业合作社,吸纳周边奶牛养殖户加入。与养殖户签订合同后,实施“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生产管理模式,并配套制定了奶牛饲养管理、疫病防控、良种改良等技术规范,依靠高标准的现代化管理,高标准的挤奶厅,完全实现了机械化、标准化、无菌化操作,提高了鲜奶的质量,优质的奶源带来的是更高的收购价格,所有牛奶直接供给青岛雀巢有限公司,收购价是3.3元/公斤,而散户的奶,只能卖到2.6元/公斤,如果按照500头奶牛来算,一天的产奶量是6余吨,每天增收4000余元。
  “退户进区”,养殖户们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奶农王培贵仔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我养殖了24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是400余斤,早晨四点钟就得起床干活儿,除了定时清理牛舍、喂食喂水,还要每天定时挤奶,既费时费力养殖成本又较高,而且由于场地不足、通风不够,气味非常难闻。而加入了合作社,养殖场环境好,饲料使用更加合理,设备更加先进,不用再每天起早贪黑去管理,也基本不需要花什么钱,奶牛的产奶量和奶质也大幅提高,而且能够定期拿到收益,扣除每公斤4毛钱的托管费,算起来一年能多收入4万元,收入有了保障,省时省力又干净卫生,还为我节省出外出打工的时间,这集中托养啊真的是非常好!”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有了钱,党支部、村委会在群众中也有了威信。接着村“两委”又在招商引资上做文章,村干部带头组织群众成立了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筑平台的方式,引进了投资50万元的钰兴模具厂,投资30多万元的永建玩具加工厂及雀巢收奶站5个内外资企业,为全村190多名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村民实现人均年工资收入15000多元。
 
全民参与共享生态振兴
 
  “不瞒您说,原先奶牛养殖场在我们村的后面,北面靠着小学,南边就是村民居住区,养殖场产生的污水、粪渣严重影响了村庄及周边的环境卫生”,回忆起过去村里的环境卫生,村民贺大姐不禁皱起眉头来。原青岛茂欣源奶牛养殖场自1996年10月建立,已有20多个年头,占地25亩,奶牛规模约500头,总投资1000余万元以上,而由于养殖场日常经营所产生的养殖废弃物,对村民的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村庄管理也存在着较大压力。孙永建着实着急,为此结合村庄环境整治,紧紧抓住与环境保护工作、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相结合的原则,自行将其拆除。拆除了以后,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养殖场原址建设了一个占地9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一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休闲公园,刻着新二十四孝的石碑将其相隔,公园内铺设6000余平方米草坪,栽种近1000棵20余种树木,进一步为群众提供了文化活动新场地,带动群众投身文化活动中。
  昔日“脏乱差”的养牛场,如今建起文化广场“美如画”。孙永健向记者介绍道:“我是从5头发展到近500头的奶牛养殖场,和这个牛场确实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看现在的形势,这个奶牛场的位置对学校、村庄、村民危害非常大,我作为一名党员,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必须发挥带头作用,将奶牛场拆除掉。拆除后效果显而易见,村庄环境变好了,村民们也有了休闲娱乐的地方,在公园里散散步、在广场上跳个舞,跟在城里没两样,我们村的环境、群众的生活,又提高了一个档次。”
  而针对村庄环境卫生治理的长期性、反复性、动态性这一现状,村“两委”因势利导,发挥村民自治的热情,跟群众算生态账、环境账、长远账,理清“谁受益”的问题,积极探索构建了“承包费+环境卫生”的捆绑模式。以签订环境卫生村规民约的方式,把村庄环境治理问题承包给每家每户,最终将年度土地承包费以劳务费的形式返还给村民。这种方式,打破了原来环境卫生“大锅饭”管理的模式,提高了村民主人翁和爱护环境卫生的意识,除了各家将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以外,也不乱丢垃圾了,使全村的卫生环境彻底改观,成为了全镇首批环境整治样板村。
 
文明乡风促文化振兴
 
  “获得这次奖学金,我感到很开心,父母也觉得非常自豪,因为这是对我们努力的一种肯定和回报。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争取学成归来,回报家乡。”就读于青岛大学的孙芦荟高兴地说道。集体有了钱,主要回报村民。近年来,在抓村庄发展的同时,村“两委”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先后通过政策扶持,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东白石希望小学,方便该村及周边19个村庄儿童就近上学。建立了《大学生入学奖励制度》,规定村里考上三本、二本、一本的大学生,分别给予1200元的奖学金,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向上。同时,投资16万元,建设了图书室、阅览室,藏书8000余册,涵盖农科、经济、文学等种类。作为村里的带头人,孙永建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教师节自掏腰包为贫困学生和教师捐款捐物,并对东白石希望小学每年所教科目取得优异成绩的老师发放1000—3000元的奖金,平均每年此项费用就将近10万元。
  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慢慢丰富起来。村“两委”围绕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先后投资近200余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社区文化大院和文化活动中心,使农民闲暇之余有所乐、有所学。成立了秧歌队、健身操等3支文艺队,培育打造文艺活动骨干10人,定期邀请专业老师进行现场教学,每年组织开展秧歌、健身操比赛10余场次。每逢重阳节、“三八”妇女节,对村里的好婆婆、好媳妇和老有所为老人进行表彰奖励。每年定期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6次以上,在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假日,组织群众开展诗歌朗诵、民俗节目观赏等文化娱乐活动,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极大丰富了广大村民的精神生活,促使村居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文化惠民除了艺术熏染之外,还有民生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加。村“两委”紧紧抓住全市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占地6亩,实用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服务半径覆盖周边18个村,集金融、卫生、商贸等多项便民设施为一体的东白石社区服务中心。同时,建设了农民文化大院和占地700余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设施齐全,配套完善了音响、灯光和健身器材等设施,并完善了劳动就业、纠纷调解、社会治安、政策咨询等方面的功能。如今,村民们也能伴着鸟语花香,散步在被花草树木环绕的文化广场上,夜幕降临时便开始载歌载舞,村民们对现如今的生活赞不绝口。
大家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备案号: 鲁ICP备15020372号-1|鲁公网安备 37028502160105号Copyright 莱西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