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莱西青岛国内视频金融房产教育时尚美食美容健康旅游汽车副刊平安魅力工业环境民生媒体理论

通衢

2019-11-12 09:47:41    来源:    编辑:

 □梅会林

  “衢”字从“行”,指往来通行的路,“通衢”是四通八达的路。我的家乡在冀南大平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乡的路都是土路。这土路大都宽不过四米,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在我看来,这土路像一根根毛糙的草绳,祖辈们不知何年何月用粗壮的大手甩出去,弯弯曲曲,这头系在村里,那头甩到县城或更远的地方。

  过去家乡人不懂“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或者知道修路的益处,但因为经济落后,修不起像样的路。旧土路经年累月没人维修保养,到了夏种秋收的农忙时节,土路就显得偃蹇,雨后更是如同泥塘,寸步难行。如果遇到连日大雨,堆在院子里的新鲜蔬菜运不出去,乡亲们眼巴巴地看着蔬菜发黄变蔫,扔掉的时候,针扎一般疼在心里。

  土路难行,出趟远门,颇费时间。我在的县东西狭长,一条季节性河流贯穿全境。旱季河南岸的堤路成为我家通向县城的捷径。我小时候沿堤路骑车前往县城,往返一趟需要三个多小时。七十年代末,我在县城上了半年高中,高考后骑车去学校查分数,堤路坑洼费力,骑到半路,腿脚发软发麻,一不小心,右脚伸进车轮,辐条缠住脚尖,硬生生地从车上摔了下来,痛得半天不能动弹。

  进入九十年代,坎坷的土路显然已不适应快节奏的经济发展步伐。逐渐富裕起来的群众强烈意识到“要想富先修路”的现实重要性。进入新世纪,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村村通”工程,我的家乡三条街道、多条土路全部得到硬化,一条条平坦宽敞的道路像一条条绸带彩练,飘落在冀南大地的乡村之间,连接起城市乡村。我从县城回老家,二十公里的路程仅需半个小时,沿路绿树掩映,水光潋滟,花草丰茂。

  家乡土路的嬗变,源于国家道路建设的突飞猛进。那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路,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是经济腾飞的跑道。

大家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备案号: 鲁ICP备15020372号-1|鲁公网安备 37028502160105号Copyright 莱西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