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莱西青岛国内视频金融房产教育时尚美食美容健康旅游汽车副刊平安魅力工业环境民生媒体理论

豆,从器物走向植物 

2019-05-08 09:25:53    来源:    编辑:

 □  刘鹏飞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最早时期,豆既不能种,也不能吃,它就是一个盛东西的器皿。
  豆是一个象形字,开始是指一种专盛肉食的器皿,《国语·吴语》中说“觞酒、豆肉、箪食”,意思就是用觞盛酒,用豆盛肉,用箪盛饭。我们从甲骨文字形看,“豆”有点像我们现在用的高脚杯,只是比杯子大得多,有的有盖有的无盖,有的有耳有的无耳。“豆”字最上面一横就代表盖子,下面的“口”表示“豆”内盛有食物,接下来的两条竖线就代表高脚(柄),最下面一横就表示底座(镫、跗)。《说文解字》曰:“豆,古食肉器也。”《诗·大雅·生民》:“卬盛于豆。”《卖柑者言》:“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这里的“豆”都是盛肉羹的器皿。
  “豆”的质地不同,叫法也不一样。《尔雅》中记载:“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豆”字作为一种容器,与杯、碟、碗、盆一样,既可以作名词,又可以作量词。《左传·昭公三年》就记载说,齐国有豆、区、釜、钟四种容量单位,“四升为豆”,即四升等于一豆。《周礼·考工记》“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孟子·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这里的“豆”字都是应该作量词来理解的。
  既然“豆”是一种容器,那古代豆类植物是用什么字代替的呢?“菽”!“菽”字就是古代豆类植物的总称。《说文解字》曰:“尗,豆也。象菽豆生之形也。”《春秋·考异郵》曰:“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又说:“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诗·小雅·小宛》曰:“中原有菽,小民采之。”还有《汉书·五行志》“菽草之难杀者也”,陆游的《湖堤暮归》“俗孝家家供菽水”等等,这里的“菽”就是我们今天的“大豆”。
  由于“豆”“菽”两字在古代读音相近,它们逐渐被人们通用。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干脆把“菽”称为“豆”,这样就有了作为植物的“豆”字了。《汉书·杨恽传》曰:“种一顷豆。”陶渊明不为斗米折腰,归隐故里,亲耕田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何锄归”。《齐民要术》“四月时雨降,可种大下豆”,还有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这里的“豆”已完全是表示植物的“豆”字了。
  豆也算是全身是宝,豆可食,萁可做柴草。曹植就曾经在一首诗里将豆和萁用得恰到好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为食物的豆,用处也很广,按照《本草纲目》的说法,它是“可食、可酱、可豆、可油、可腐”的。这里的“可腐”,就是可以做豆腐。因为传说豆腐是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而刘安自杀之前,一直攻击儒家是“俗世之学”,所以豆虽然在古代是用于祭祀的器具,但以后做出来的豆腐是不能进孔庙的,怕豆腐噎着了我们的孔圣人。
  “豆”字变成植物后,作为器皿的“豆”字虽然没有立即消失,但人们已经很少用到它了。到了今天,“豆”字早就没有了器皿的含义,但我们了解“豆”字的来源,还是有利于我们阅读古文,传承汉语言文化的。
大家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备案号: 鲁ICP备15020372号-1|鲁公网安备 37028502160105号Copyright 莱西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