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莱西青岛国内视频金融房产教育时尚美食美容健康旅游汽车副刊平安魅力工业环境民生媒体理论

重绘青岛的历史文化地图——读《青岛史话》札记

2019-05-06 09:56:41    来源:    编辑:

 □ 薛原

 
  《青岛史话》着眼于青岛文化发展序列、地域分布和时局政局变迁中的人口迁移、人脉流变,以及在青岛历史进程中具有长久深远影响的港口、军事、宗教、建筑、工商经济和胶州湾作为研究对象,在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力图从文化角度,探讨古往今来各研究对象的发展历程,以及青岛区域文化在全国乃至中外交往中的地位。
  《青岛史话》从青岛的文脉与人脉入手,特设“自成体系的半岛莱夷文化”“莱夷文化的流变与升华”“时局与政局演变中的人脉流动”“经史与耕读传承的名门世家”四篇内容。其中,“自成体系的半岛莱夷文化”和“莱夷文化的流变与升华”两篇的研究目的,是在完整挖掘青岛古文化发展序列、地域分布的基础上,全面认识其在中国古代三大地域文化(华夏文化、苗蛮文化、东夷文化)中所处的位置;“时局与政局演变中的人脉流动”和“经史与耕读传承的名门世家”两篇的关注点,则分别是时局变迁和政局轮替中的人口迁移、人脉流变以及青岛历史上的名门望族,进而探究这种人脉流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胶州湾一带自古至今一直是中国重要港口所在地。从全国最早五大港口之首的琅琊港开始,青岛地域的港航活动先后呈现出三次空间转移的历史进程。青岛中心港口的时空变迁,在沿海港航及中外贸易、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该书“青岛辖域中心港口的时空嬗变”一篇,就是把各个历史时期的青岛中心港口置于全国乃至全球港口的视域中加以考察,分析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建港理念和地位作用。而“帆樯与城堞掩映的兵戈风云”一篇是军事视野中的青岛。
  该书“承古启今荟萃中西的建筑文化”篇关注的则是建筑形态与地域文化。古今中外,建筑与文化息息相关,不同的建筑形态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一幅肖像、一面镜子。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聚落和半地穴式房屋的建筑遗址表明,北辛文化时期的“东夷人”已经走向定居生活。此后境内出现的海草房、园林建筑、里院建筑等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及地域特色。近代以来,随着西风东渐,西方建筑及日式建筑移植而来,既丰富了青岛的建筑形态,更凝聚和丰富了青岛地域文化的多元化特征。“襟河面海兼容中外的工商经济”篇的着力点是青岛工商经济的转型,青岛自古就是沿海及对外贸易的重镇。齐自立国始,“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发展成为富强之国。秦汉时期,琅琊港成为以东海丝路引领的面海开放的东方大港,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产生与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凸显了大国门户港的显赫地位。隋唐时期,地处胶州湾内的密州板桥镇逐步兴盛,至宋代成为中国北方的唯一大港和商贸重镇。元明时期,胶莱运河和马濠运河的开凿实现了河海联运,带动了青岛地区与沿海各地港航贸易的新繁荣。清末民初,青岛置于德占当局统治下,交通运输、对外贸易、商工各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一跃成为东亚航运中心之一。
  该书“夷风齐韵凝聚的山海艺术”篇则从莱夷文化时期陶器、玉器呈现出的艺术品质和域内汉字书写艺术的演变,到音乐书画的群英荟萃和独步一方的民间艺术,再到近代强势西风下城市艺术的形成,客观地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的青岛艺术发展进程,并以青岛一隅的艺术呈现彰显了不同文化形态交流、碰撞与融汇、进步的历程,尤其是通过对西洋音乐、绘画、雕塑等近代西方艺术形式以及啤酒、电影、咖啡等近代西方娱乐与生活方式的研究,解析了青岛城市艺术的形成、发展及其对市民生活娱乐方式的影响。
  该书还特设了“青岛母亲湾——胶州湾岸线的变迁”篇。20世纪30年代,中国第一个海洋水族馆在青岛建成,并开始了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海洋调查;80年代,在这里更是吹响了“查清中国海、进军四大洋、登上南北极”的号角,向全国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推动了五次蓝色产业浪潮。离开胶州湾,很难对青岛历史文化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干预与开发,胶州湾自然海岸线逐步消失。该书以胶州湾岸线的变迁为主线,重点探讨了人类活动及经济社会发展,在胶州湾岸线发育过程中的影响。  
         (青岛日报)
 
大家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备案号: 鲁ICP备15020372号-1|鲁公网安备 37028502160105号Copyright 莱西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