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莱西青岛国内视频金融房产教育时尚美食美容健康旅游汽车副刊平安魅力工业环境民生媒体理论

旧书信

2019-04-18 09:41:56    来源:    编辑:

   偶然打开书箱翻寻东西,又看到那一袋子书信。信鼓鼓囊囊,约有数百封。这些信件,是我收到的所有来信。

  我生活中真正意义上的写信,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四年级下学期的那个春天,小姨举家迁到吉林之后,与我们联结亲情的纽带便是那频繁往来的书信了。那时候,每次收到来信,总是要按妈妈、我、弟弟的顺序迫不及待地依次看完 (信是寄到爸爸的学校,爸爸在学校已先看过),才肯吃饭。来信是姨夫或是表哥表姐写的,有时候是几个人各自写了,合装在一个信封里,一同寄来。
  回信,自然我也是需要写的。学生时代,语文考试中的作文若遇到书信文体,我从没有像有的同学那样感到怵头,全拜那段经历所赐。
  书信写得最多的时候,是当兵的几年。入伍是第一次远离家门,对于家的思念是极为深切的。当时的新兵,收到第一封家信,拆开来读,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哭鼻子,我也是。
  新兵集训的那段日子,教导队里训练的艰苦、纪律的苛刻、伙食的不合胃口,对于我们这些初入伍的新兵来说,是痛苦的感觉。那时候,最大的精神安慰就是家人和同学的来信了。我们当时收到来信的那种喜悦,是如今十八九岁的孩子所无法体会的。当时大家最为羡慕的,是连里的通信员。通信员的工作就是每天收发报纸信件,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来信,而且不用参加军事训练。
  集训结束,正式分配到服役单位之后,对于书信的热情依旧未减。当时我们单位书报的收发,是在我们隔壁办公室。每天上午九点多钟,我们几个在办公楼工作的战士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那里,等候邮递员的到来。
  初入伍的第一第二年,信尤其多,偶尔可以同时收到好几封。收信多,回信自然也就多 — —怕记不清,我总是在已写过回信的信封上打上记号。大家在不断往来的书信中,彼此诉说着思念,分享着收获与快乐,也倾诉着年轻的苦恼寂寞和热情真诚。
  信写得多了,字数便容易掌握,我通常会把想说的话控制在两三页纸。但也有例外,有些特别知心的朋友,写得会多一些。我写给一个性情最为相投的同学的信,总会洋洋洒洒 — —16开的信笺,经常写到8页。遇到这种情况,邮局会说超重的信件盖义务兵免费邮戳无效,把信退回部队,让补贴邮票。对于邮局这种做法,像我这种每月只领二三十元津贴的士兵自然也会有对策。以后,超出3页的信件,我便分开装了邮寄。如那8页的信,分3个信封来装。信封,总归比邮票便宜得多。
报考军校那年,我们单位一起参加军队院校招生考试的6名考生中,唯有我一人名落孙山。我的写信量,随着心情而锐减。继而恰逢百万裁军,我退伍回到了地方。之后,由于心情的寥落,便很少写信了。
  后来,家庭电话以及手机、电脑的相继普及,书信也便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但书信给人的感觉,是电话所无法给予的,更是那冷冰冰的键盘敲出的文字所难以企及的。
  曾经,对于有些人回信开头喜欢用“见字如面”的说话,我总觉得很俗。而现在,翻检那一堆信件,看着那或潇洒或遒劲或流畅或工整或秀丽或朴拙的笔迹,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一个个鲜活亲切的面孔,油然生出一种温暖的感觉。这才觉得,“见字如面”这句俗得让我从来都不屑于用的话,竟然很是贴切。
  所有的来信我都珍藏着。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它们只是一堆一文不值的废纸。而我坚信,我所珍藏的真情和友谊,永远都不会贬值。
  等我白发苍苍的时候,或许我会在某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寻一处浓密的树荫,泡一壶酽茶,将这一封封旧书信逐篇展读。我那时候的感觉,必是幸福而富有的。
大家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备案号: 鲁ICP备15020372号-1|鲁公网安备 37028502160105号Copyright 莱西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