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莱西青岛国内视频金融房产教育时尚美食美容健康旅游汽车副刊平安魅力工业环境民生媒体理论

光 荣 灯

2019-01-17 10:28:09    来源:    编辑:
□ 刘学栋
  进入腊月门,就闻到了年味。记得我小时候,每到腊月二十八九,村里有件必须要做的重要事儿,就是给烈军属、残废军人送光荣灯,挂光荣牌。每到这个时候,我们这些放了寒假的小学生,就要返回学校,跟着老师,排着队伍,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敲锣打鼓,兴高彩烈的围着全村转,挨个给烈军属、残废军人家去送灯挂牌。
  在我的脑海里,烈军属、军人在村里地位很高,倍受尊重。那些为人民的事业献出鲜血和生命的英雄,都是必学必讲的,崇拜英雄、学习英雄就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铬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兵是很不容易的,首先要根正苗红,政治审查要把祖宗三代、亲戚的社会关系扒个遍,没有任何问题才能当兵。一人当兵,全家光荣,不仅可以给全家人带来荣耀,还有吃上平均粮的待遇。而且前途光明,连说媳妇也不用愁了。那时家里出个当兵的,是很自豪的,街坊邻居都羡慕。
  那时征兵都是在冬天,送兵时,村里要办个茶话会,摆上过年时才能捞着吃的花生糖果,村干部给新兵们戴上大红花,送上几句殷殷期望的鼓励话,逐个发枝钢笔和本子留念。新兵也要每人表态,不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到部队认真训练,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民兵连长组织村里的青年,敲锣打鼓,用自行车或拖拉机把他们送到公社武装部,然后到县上集结,坐上火车去部队。
  我们从小就知道,我们的美好生活是军人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因而对当兵的人和军烈属,发自内心的尊敬。对参加一年一次的送光荣灯,十分的盼望,被老师叫上的同学们都穿上过年才能穿的新衣服,系上红领巾,早早地到学校集合,等待这隆重的活动开始。
  光荣灯是老师们利用业余时间扎的。用高梁秸顶端的梃杆,扎起一个长方型的框,上头做一个稍大点的正方型框,然后再用粉红色的纸糊上,用彩纸剪出条形穗子,粘在顶端和底的四周,上面系上红绳,用一根棉槐条子挑着,一个漂亮的光荣灯就做成了。当时记得俺村的烈军属和残废军人不少,每年都要做二三十个光荣灯。虽然没有现在灯笼那样漂亮结实,但却体现着它的特殊地位。光荣牌是县民政局统一制作的,一个二三十公分长的大红底色木牌,上面用黄漆写着“光荣人家”四个大字,两边各印着一行小字,那是毛主席的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送光荣灯必须敲锣打鼓,举着红旗,气氛隆重而热烈。敲锣打鼓的有老师还有学生,为了这个活动,要头好几天练习练习,因要边走边打,还不能乱了鼓点,所以能参加锣鼓队的学生是很牛的。有的同学参加不了锣鼓队,就自告奋勇争取那个背鼓的名额,把背鼓的绳子挂在脖子上,走在最前头,心里也美滋滋的。
  有一年,负责打鼓的同学突然肚子疼,来不了了。校长临时找了俺班一个同学,这个同学简单地学了几个鼓点儿,拾起鼓槌“咚咚咚”地敲了几下,校长说“行行行!”后来俺村就出了个歇后语:某人打鼓——行行行。
  一年一度的送光荣灯,是对牺牲烈士和残废军人的褒奖,更是一次革命传统的再教育。送灯的队伍,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人站在街头观看,一些在街上玩耍的儿童和低年级学生,看到这么热闹的场景,也自发加入送灯的行列,跟着满疃转。每到一个优抚对象家,村干部就先把光荣灯挂到街门旁,是当年的新军属,就把大红的光荣牌郑重的钉在门框上,然后与出来迎接的军属的亲人寒喧几句,送上过年的祝福,再去下一家。烈军属们跟在后面,送到街头,满脸漾溢着自豪。有些烈军属还端出炒好的花生让我们吃。
  送光荣灯,说起来也是拥军优属的一种形式。我们小时候学雷锋做好事,就经常到烈军属家帮扫院子、抬水,语文老师也常以“记一件好事”为题,让我们写作文。我们就在作文中这样写:一个寒冬腊月的星期天,我和李明同学,扛着扫帚,一起到军属老大爷家,帮助打扫卫生……当时都把军属称“老大爷”。
  记得初中时候,语文老师布置作文,一位同学把军属老大爷写成了“军属老大哥”。作文课时,老师把这位同学叫了起来,问他军属老大哥多大年纪了?这位同学回答说80多了。老师当即火了,厉声呵斥:“八十多了你为什么叫他老大哥?”这位同学回了老师一句:“他和我一辈儿!”这事成了同学之间的笑话。
  老大爷也好,老大哥也罢,孩子们的思想是纯洁的,心灵中永远对当兵的人是敬仰的,男孩子当时戴帽子,也都学着解放军,让父母给买碧绿色的帽子戴。商店里卖的帽子没有军帽那么有边有角,同学们就用旧书纸、旧报纸叠成硬纸圈,衬在帽子里沿,撑出军帽那样的棱角,显出军人的威武。我们这些男孩子最大的理想,就是长大后当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祖国站岗放哨。
  我高中毕业时,国家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兵的政审标准宽松了,我却因为近视,当不上兵了。同学有许多参了军,提了干,还有的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成了战斗英雄,被家乡的学校请回来做事迹报告。
  参加工作后,每年都有转业军人被分配到政府机关,和他们共事,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从部队上回来的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雷厉风行,作风严谨,冲锋在前,不怕苦累,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许多优良的东西,后来遇到第一次见面的人,只要看看他的走步姿势,就能猜出他是否当过兵。
  多少年过去了,回想起送光荣灯的事,就如同在眼前,依然对当过兵的人敬重有加……
大家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备案号: 鲁ICP备15020372号-1|鲁公网安备 37028502160105号Copyright 莱西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