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莱西青岛国内视频金融房产教育时尚美食美容健康旅游汽车副刊平安魅力工业环境民生媒体理论

辞灶日期为什么不一样?

2022-01-26 11:06:05    来源:莱西市情    编辑:王绍明

 小年.jpg

辞灶又称祀灶、小年,由于习俗不同,日期差别很大,不管大节小节,至今南北方还分两大派系。自古以来有夏天的,有腊月二十三的,有二十四的。民间有“官辞三”、“民辞四”、“邓家辞五”的习俗。如果“忘了辞五,不要辞六”,就是说,二十三、二十四没辞,就辞五。有人说是“贼辞六”,其实就是形象地表明,二十六日以后的日子没必要辞灶了,并没有什么贼。“官”指朝廷;“民”指百姓;“邓家”即指船家水上作业的人,他们可在二十五日辞灶。纵观历史上的辞灶时间,唯独二十四日最长,清初之前即使官家也在这个日子。

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祀灶文化。两汉时期,官家为腊祀。汉朝(一说战国)《礼记·月令》记载:“孟夏之月……其祀灶,祭先肺。”郑玄释:“夏,阳气盛热,于效外祀之于灶,从热类也。”说明当时祀灶分为两种,一是官方祭祀在腊日,另一个是民间祭祀,在夏天举行。到了东汉,民间将祀灶改为腊日,一般是腊月初八。《后汉书·阴识传》载:“(东汉)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说有一孝子腊日早晨做饭时幸运地看见了灶神。打这之后,再没有夏日祀灶的记载,官民辞祀汇合一起。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并以豚酒祭灶神。”

到晚唐时,腊八辞灶改为大寒之后。宋代,祀灶固定在二十四日这天,称“祭灶节”。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二十四交年……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这与我们现在的祀灶非常相似了,并且一直延续到清初。

据说清康熙、雍正年间,由二十四日改为二十三日。乾隆皇帝即位前有一首《祭灶》诗:“乡村腊廿四,家家祭灶王。城中二十三,比户灯烛张。”乾隆三十四年《国朝宫史》卷六记载当朝祀灶情况:“祀灶仪:每岁季冬二十三日,坤宁宫祀灶……”可以肯定是已于腊月二十三于坤宁宫祀灶。当初皇家比较务实,本来二十三日要举行大祭,便捎带着辞灶,提前了一天,与其他祭祀合并,这样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小年也多了一天,人神双赢,皆大欢喜。乾隆五十三年的《日下旧闻考》还提到:“京师祀灶,仍沿旧俗。祀期用二十三日,惟南省客户用二十四日。”这里讲的祀灶日期,南北方的差别,乾隆诗中也看出官、民有两个日期。北方接近京城,官场文化盛行,民间受其影响,逐渐把祀灶改在二十三日举行,南方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因此更多地保留了二十四日祭灶的传统。乾隆年间江南士人洪亮吉《里中十二月词》中说:“祀灶旧以廿四日,今则家计稍裕者,皆移廿三。”用现在的话说,江南的富户,也将祭灶日提前一天。在他们看来,腊月二十三祀灶是上流社会的民俗,应紧跟潮流,与时俱进。(来源:厚莱居上微信公众号)

大家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备案号: 鲁ICP备15020372号-1|鲁公网安备 37028502160105号Copyright 莱西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