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莱西青岛国内视频金融房产教育时尚美食美容健康旅游汽车副刊平安魅力工业环境民生媒体理论

方寸之间传万世风神

2018-05-24 10:23:30    来源:    编辑:

 □ 沈浩

 
  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视觉文化的瑰宝之一,是记录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前行的历史印记。它以印章的形式昉于春秋战国,盛于秦汉之际,历经千余年发展之后,在古代文人的主动参与和创造中衍生出了中国独有的篆刻艺术。从实用到审美,从粗放到精妙,从记事凭信到抒情言志,中国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以方寸之间传万世风神,以刀情笔趣载千秋讯息,承载华夏民族的审美基因,弘扬炎黄文化的精神内涵。诚如黄宾虹所言:“一印虽微,可与寻丈摩崖、千钧重器同其精妙。”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视觉文化谱系中重要而绚烂的一支。在高度数字化的今天,弘扬篆刻这一门以上手为途径、以哲思为主导的艺术,无疑有着非常显著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起于信
 
  中华五千年文明中蕴含着先人的无穷智慧,印章的起源亦是其中的体现。从诸多历史文献资料和不断被发掘的实物来看,印章无疑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释名》载:“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早在周代,人们通过钤盖印章来确保商品货物在流通中的安全运送及保存,凭信的实用功能应运而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印章的功用不断拓展,除了被用来钤保管物品文书的封泥之外,还有物勒工名、器物标明、佩戴饰物、死后殉葬、烙马等。同时,在社会阶级分化的过程中,印章从统称“玺”到不同社会阶层以玺、印、章、印章、印信等分称,印章也成了权势的象征。官印、私印、肖形印、吉语印以至书画鉴藏印、文人印盛行,印章的制作,既为信用之举,又得美观之需。印章艺术在从实用走向审美的过程中,也记录了中国古代文明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审美的点滴信息。
 
印虽小技而非小道
 
  篆刻艺术创作水平的高下取决于技术的熟能生巧,得心应手。形、势、神、韵在刀法笔意的熟练驾驭,和谐相生中得到实现。印技锤炼的背后是印人对印道的感悟。此道是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规律,更是世界万物生成、发展的客观规律。辩证的方法、矛盾的分析、普遍的联系、系统的思维……印人在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中汲取养分,总结实践的经验,在生活的感悟中体会印道的规律。“印宗秦汉”几乎成为印学发展的不二法门,古代印人质朴的审美观所营造的是浑厚与劲健、平和与奇绝、典雅与粗犷的秦汉印风貌,加之岁月的痕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虚与实、残与全,后世印家将人力的巧思和自然的创造皆辩证化用,成为经验的积累和规律的把握。清代吴昌硕法乳秦汉,巧借自然界风蚀残损之法,营造苍浑而不乏虚灵之境的印风,便是印技与印道共成的典范。
  传统的篆刻艺术实践重视“技道”“源流”,将篆刻技能与文化素养、人品修为相统一。强调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传统、渊源和创造的观念,在追求艺道合一、技道双进中感悟人生与万物之道。其文化和社会价值对于今天这样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而言就更显弥足珍贵。

“与古为徒”又“与古为新”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篆刻艺术随着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步伐的加快,其发展可谓突飞猛进。篆刻艺术的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创作水平不断提高,篆刻理论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厚。其中有社会学术团体的倡导和努力,也有高等院校书法篆刻专业教学的日渐发展和成熟。国家对书法篆刻艺术事业的大力支持,给予了中国传统视觉文化丰沃的发展环境。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大众对于文化的需求不断提升,篆刻艺术作为中国视觉文化极具特色的一个门类,受众的规模与其所能发挥的提升审美能力、愉悦身心、提振精神力量等社会作用是不相匹配的。社会上懂得篆刻艺术,爱好篆刻艺术,能弘扬篆刻艺术的人群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还较少,尤其未能形成代代相传、薪火相承的局面,篆刻艺术作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面临着传承的危机。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大众,从青少年抓起,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充分展现篆刻艺术的时代特征和精神面貌,做好篆刻艺术作为传统视觉文化的当代弘扬,势在必行。
  中国五千年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是新时代文化奋进和发展的源头活水。篆刻艺术在当代的振兴必然离不开传统的滋养,内容、形式、风格、意境、品格,古代篆刻艺术的传统积累给予我们丰厚的创作财富。创作者应当“以史为鉴”,在传统视觉文化土壤的滋养下,探索时代审美的情趣和格调,扎根热土,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镌刻时代的话语,弘扬时代的精神。正如清代篆刻流派纷呈,篆刻家“印从书出”“书从印入”“印外求印”的治印思路,皆源自当时文化领域突破宋明理学的包围、金石学兴起、在“复古”中获得新生和活力等一系列社会思潮和时代精神的催生。扎根传统,贴近时代,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丁敬《论印绝句》:“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此诗集中展现了中国艺术所倡导的既“与古为徒”又“与古为新”的实践路径和创造精神。篆刻艺术正是在艺术风格的继承和创造中实现了时代精神的转化,生生而不息。

 

大家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备案号: 鲁ICP备15020372号-1|鲁公网安备 37028502160105号Copyright 莱西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