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莱西青岛国内视频金融房产教育时尚美食美容健康旅游汽车副刊平安魅力工业环境民生媒体理论

节令·祭祀·踏青清明节的三重身份

2017-04-10 08:24:37    来源:    编辑:
底.jpg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是季节节令,这时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清明节也称扫墓节,是添土祭奠、怀念离世亲人的日子;“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节也叫踏青节,人们在清明前后踏青嬉游、亲近自然。
  历史上,清明节一度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直到今天,清明节仍然是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重温清明节在不同角色的转换与革新,使得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历史与传统的博远意境,万千气息。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
  不同节气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皆为此道。
  农耕社会时的清明习俗,也在当今留下诸多痕迹。如清明这天,山东有多地沿袭一种特殊的食俗——饭牛。煮上一锅小米干饭,到菜园中拔些新鲜的菠菜,让耕牛饱餐一顿,以犒赏它一年来的辛劳,有“打千骂万,清明一饭”之谚。有的地方清明这天不仅给牛,还给马、驴、骡子等牲畜喂饭,每头一个玉米面饼子,这被称作“打一千,骂一万,清明节,管顿饭”。在这一天,所有的大牲畜都不能役使,更不能打骂,表现出人们对于耕牛等大牲畜的爱护与感激之情。
  
上巳、寒食、清明,三节合一
  
  古时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时间相近,彼此习俗互相渗透、重叠。从唐代以后,清明节逐渐成为融寒食节与上巳节为一体的重要民俗节日。
  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开始日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从先秦至汉代,上巳节的习俗主要有三种:一是到水边祭祀,到水中洗浴,以祓除过去一年的污渍与秽气,称为“祓”或“禊”;二是招魂续魄,在野外或水边召唤亲人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回归;三是春嬉,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戏。
  到唐朝时,三月三仍然是一个全国性的重要节日。每逢此节,皇帝都要在曲江大宴群臣,所谓“曲水流觞”。民间男女也踊跃来到水边饮宴交游。由于时间与清明邻近,上巳节重交游踏青的特点也逐渐被整合到清明节习俗之中。
  而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之前一两天。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月为限。关于这一习俗,据传起源于人们对忠臣义士介子推的纪念和祭奠——晋文公曾把烧山逼介子推出山的这一天定为介子推的祭日,这一天禁火。到了唐代,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日期接近,人们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逐渐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各地民俗虽有差异,但基本内容相仿。
  
扫墓郊游,肃穆欢快并行不悖
  
  清明节有肃穆、悲伤的一面。早在夏、商、周三代,人们就很重视祭祀祖宗之礼。不过那时扫墓并无固定的节期。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做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整修坟墓,添土;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而清明节还有欢快的另一面。扫墓与郊游,两者看似矛盾,实则杂糅着古人精神世界中天人合一的旷达。传统的清明春游活动主要有踏青、寻芳、插柳、放风筝、荡秋千、拔河、蹴鞠、斗鸡等。
      除了外出祭拜、游玩,清明的饮食也别有特色。由于不能动烟火,人们便在这一天吃煮鸡蛋。也有许多地方吃冷饭,如冷饽饽、麦仁或玉米仁稀饭等。胶东地区则有蒸面燕的习俗。面燕,古代称为“子推燕”,据说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做。 

                                         (卢昱)
 
大家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备案号: 鲁ICP备15020372号-1|鲁公网安备 37028502160105号Copyright 莱西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