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版:阳光国土总第769期 >2011-06-01编印

树立“阳光国土” 创新社会管理
刊发日期:2011-06-01 阅读次数: 作者:laixixwzx  语音阅读:
      记者:最近莱西市国土局获得了国土资源部“双保工程2010年行动成效显著单位”的荣誉称号,这是对莱西市国土局工作的全面肯定,这一成果的取得与我们多年来坚持创建“阳光国土”党建品牌密不可分。创建“阳光国土”党建品牌的初衷是什么?
  于局长:需要说明的是,早在2005年,我们响应了有关部门的要求创建了“阳光国土”机关服务品牌,后来在2009年将这一品牌进行细化和定位,实行两牌联创,得到了百姓的认可,也使我们的服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无论是党建品牌还是机关服务品牌,都是我们政府服务提升、转型和政府自身建设的需要,我们的党建品牌与其它生产和服务品牌有所不同,我们创建品牌不是目的,是借鉴品牌的理念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一次探索,又是对新形势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通过品牌的创建,一方面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升机关文化,增加凝聚力,另一方面是增强我们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真正使我们的党建品牌建设成一个百姓认可和满意的服务品牌,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记者: 就全国来看,国土部门近年来是腐败的高发领域,如何防止和杜绝腐败恐怕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如何将“阳光国土”党建品牌建设与具体的反腐倡廉相结合,使品牌建设落到实处?
  于局长:国土资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又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土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巨额利益驱动和诱惑下,近年来国土资源领域腐败问题的确比较严重。我们创建品牌之初取“阳光国土”这一品牌名称时就是考虑了这一大的背景,本意就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公正、公开”是其应有之意,防止和杜绝腐败也是我们党建工作的重点之一。一方面我们加强和创新制度建设,构建了三个体系:组织领导体系,切实担负起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全面领导责任,将党风廉政建设纳入总体工作规划,与业务工作、党的建设同部署、同落实;构建目标任务体系,明确责任分工,明确各职能部门和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建设责任,督促将反腐倡廉建设融入业务工作之中。构建考核追究体系,认真开展责任考核,防止责任分解流于形式,确保反腐倡廉工作取得实效。这三个体系的构建使我们的防腐倡廉工作有制度上的保障;另一方面加强教育,开展党风廉政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人生观、政绩观,以优良的作风带领广大党员锐意改革、共克时艰。
  记者:在“阳光国土”品牌核心理念中,你们把责任放在了第一位?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于局长:
责任是一种道德规范,在政府的自身建设中十分重要。刚才谈到,我们在党建品牌的建设过程中也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应该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制度永远是不完善的,制度是一个契约,如果没有道德作为基础,再完善的制度也会有空子,因此,在我们的品牌创建过程中,把作为道德规范的责任放在了第一位,而融合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人本则更多的是从感性方面考虑,我一向认为情感是一种力量,是我们有激情地去做好任何一项工作不可或缺的因素。
  记者:谈到道德,最近温总理多次提到这个词。看来你有很深的感受。
  于局长:
温家宝总理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推荐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我也翻阅了一些章节,书中有一段话印象很深刻:“完美无瑕的人性,就是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就是公正无私和慈善博爱的情怀。唯有如此,人与人之间才能达到感情上的沟通与和谐,才能产生得体适度的行为”, 他把源于人的同情和同感的利他主义情操视为人类道德行为的普遍基础和动机。在目前我国对权力的约束机制尚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自我的道德约束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在创建“阳光国土”党建品牌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党风廉政教育,使他们真正理解手中的权力是服务的手段,能够从道德层面去看待责任、权力与利益的关系,真正形成一种自内而外的自我约束机制,这样我们“阳光国土”品牌的内涵才能真正树立起来,我们的队伍也才能既健康向上又充满活力。
  记者:谈到管理与服务,最近有一种新的提法是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讲政府的角色,具体到我们的“阳光国土”品牌上,怎样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于局长:
社会管理是一个更宏观的概念,具体到我们国土局的工作中,管理与服务也是同样的道理。管理是手段,服务是目的,不能本末倒置。为实现服务社会一定需要科学的管理形式,但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阳光国土”品牌的创建就是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从而做好公共服务来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政府不是为审批管理而存在,而是为社会服务而存在。温家宝总理曾经说:“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这是社会管理的真谛,也是我们政府工作的方向。以社会公众需求和经济主体需求为基准,通过工作中减少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减少不必要的规章制度,最大程度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我想,这是我们走向现代社会管理的开始。